水库安全管理一刻不能松懈

2025-04-22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水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水利部近日发布消息称,我国水库安全状况持续改善,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水库无一垮坝。连续的安全运行,背后凝聚着水利新质生产力的蓬勃脉动,也彰显着我国水库运行管理能力的进步。

  水库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在汛期,水库可以拦蓄洪水、调节洪峰流量、降低洪涝风险,是防汛抗洪中的“王牌”。比如去年汛期,松辽流域调度察尔森水库维持61小时零出库,避免了下游耕地受淹和人员转移。天气干旱时,水库又可结合蓄水、用水需求,为耕地灌溉、居民用水提供水源保障。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用水需求大,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往年偏少三成。三峡水库适时加大下泄流量,提高沿江灌溉取水水深,大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春灌用水压力。可见,水库不仅在优化配置水资源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也承载着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使命。

  将视野拓宽,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安全管理,就无法取得水库连续安全运行的成绩,水库在防洪、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其中,推进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库容安全管理是关键。

  治水兴水,离不开先进水利科技的保障,水库运行管理也不例外。过去,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监测手段,水库安全管理多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隐患难以被及时发现。“十四五”时期以来,全国水库安全监测设施全面建设和提档升级,基本实现从“模糊感知”到“精准掌控”的跨越式转变。比如,去年汛期,新建的监测设施预警高风险水库,为人员转移和险情应急处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支撑水库安全运行。趋多趋强的极端暴雨洪涝事件也启示我们,要积极探索卫星遥感、北斗卫星、无人机以及探地雷达等新技术应用,加强监测感知数据分析,让更多水库拥有“数字生命”。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大坝最多的国家,但80%以上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土石坝多、老旧坝多、病险坝多,水库安全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为守住水库安全底线,“十四五”时期以来,水利部门累计完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41594座,对645座大中型、1.7万座小型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然而,仍有不少水库需要“体检”“手术”。这就需要常态化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对新鉴定出的病险水库及时除险,对病险严重、功能丧失或萎缩、除险加固技术上不可行或经济上不合理的水库,进行降等或报废处置。

  对一座水库来说,库容是确保其发挥防洪、供水、灌溉等功能的关键。近年来,水库库区被侵占导致库容减少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水库功能有效发挥、流域防洪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持续强化水库库容管理,逐库开展库容曲线复核,为汛期水库防洪调度做好支撑。对侵占水库库容、分割库区水面等行为要持续排查、坚决整治,确保水库拦洪、供水等调控作用有效发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蕾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库安全管理一刻不能松懈

2025年04月22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水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水利部近日发布消息称,我国水库安全状况持续改善,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水库无一垮坝。连续的安全运行,背后凝聚着水利新质生产力的蓬勃脉动,也彰显着我国水库运行管理能力的进步。

  水库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在汛期,水库可以拦蓄洪水、调节洪峰流量、降低洪涝风险,是防汛抗洪中的“王牌”。比如去年汛期,松辽流域调度察尔森水库维持61小时零出库,避免了下游耕地受淹和人员转移。天气干旱时,水库又可结合蓄水、用水需求,为耕地灌溉、居民用水提供水源保障。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用水需求大,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往年偏少三成。三峡水库适时加大下泄流量,提高沿江灌溉取水水深,大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春灌用水压力。可见,水库不仅在优化配置水资源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也承载着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使命。

  将视野拓宽,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安全管理,就无法取得水库连续安全运行的成绩,水库在防洪、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其中,推进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库容安全管理是关键。

  治水兴水,离不开先进水利科技的保障,水库运行管理也不例外。过去,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监测手段,水库安全管理多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隐患难以被及时发现。“十四五”时期以来,全国水库安全监测设施全面建设和提档升级,基本实现从“模糊感知”到“精准掌控”的跨越式转变。比如,去年汛期,新建的监测设施预警高风险水库,为人员转移和险情应急处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支撑水库安全运行。趋多趋强的极端暴雨洪涝事件也启示我们,要积极探索卫星遥感、北斗卫星、无人机以及探地雷达等新技术应用,加强监测感知数据分析,让更多水库拥有“数字生命”。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大坝最多的国家,但80%以上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土石坝多、老旧坝多、病险坝多,水库安全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为守住水库安全底线,“十四五”时期以来,水利部门累计完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41594座,对645座大中型、1.7万座小型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然而,仍有不少水库需要“体检”“手术”。这就需要常态化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对新鉴定出的病险水库及时除险,对病险严重、功能丧失或萎缩、除险加固技术上不可行或经济上不合理的水库,进行降等或报废处置。

  对一座水库来说,库容是确保其发挥防洪、供水、灌溉等功能的关键。近年来,水库库区被侵占导致库容减少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水库功能有效发挥、流域防洪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持续强化水库库容管理,逐库开展库容曲线复核,为汛期水库防洪调度做好支撑。对侵占水库库容、分割库区水面等行为要持续排查、坚决整治,确保水库拦洪、供水等调控作用有效发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蕾蕾)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