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水利部近日发布消息称,我国水库安全状况持续改善,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水库无一垮坝。连续的安全运行,背后凝聚着水利新质生产力的蓬勃脉动,也彰显着我国水库运行管理能力的进步。
水库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在汛期,水库可以拦蓄洪水、调节洪峰流量、降低洪涝风险,是防汛抗洪中的“王牌”。比如去年汛期,松辽流域调度察尔森水库维持61小时零出库,避免了下游耕地受淹和人员转移。天气干旱时,水库又可结合蓄水、用水需求,为耕地灌溉、居民用水提供水源保障。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用水需求大,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往年偏少三成。三峡水库适时加大下泄流量,提高沿江灌溉取水水深,大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春灌用水压力。可见,水库不仅在优化配置水资源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也承载着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使命。
将视野拓宽,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安全管理,就无法取得水库连续安全运行的成绩,水库在防洪、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其中,推进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库容安全管理是关键。
治水兴水,离不开先进水利科技的保障,水库运行管理也不例外。过去,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监测手段,水库安全管理多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隐患难以被及时发现。“十四五”时期以来,全国水库安全监测设施全面建设和提档升级,基本实现从“模糊感知”到“精准掌控”的跨越式转变。比如,去年汛期,新建的监测设施预警高风险水库,为人员转移和险情应急处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支撑水库安全运行。趋多趋强的极端暴雨洪涝事件也启示我们,要积极探索卫星遥感、北斗卫星、无人机以及探地雷达等新技术应用,加强监测感知数据分析,让更多水库拥有“数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