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一杯奶茶”“2.9元一份汉堡套餐”,当前,餐饮外卖市场出现不少超低价产品。一些平台通过补贴获得市场关注和订单量,在短期内让部分消费者得到实惠,但从长期看,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释放出规范过度竞争的明确信号。在政策引导下,包括餐饮业在内的许多领域,已经呈现出摆脱内卷、回归理性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外卖行业,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关键一环,在经历了早期激烈竞争后,已在监管推动和市场自我调节下,逐步减少对资本输血和流量游戏的依赖,更加注重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四方关系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餐饮企业认识到单纯的价格战无法支撑长远发展,不少品牌和平台逐步将竞争重心从低价获客转向以品质与服务取胜,推动行业向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向迈进。
也要看到,在面临市场增长天花板和创新不足挑战时,一些平台仍试图凭借资本补贴,联合部分餐饮品牌,人为制造远低于成本的超低价,意图在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中快速抢占份额。资本补贴下的价格并非源于效率提升或成本优化,而是扭曲的市场信号,可能对一些中小商家构成不公平竞争压力,令他们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甚至可能危及生存。
更进一步看,超低价模式下,产品品质如果得不到充分保障,将暗藏多重危害。为了在极低售价下维持运转,商家可能在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乃至服务环节上打折扣,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和体验。这种依赖外部输血的低价策略不可持续,吸引来的用户往往缺乏忠诚度,一旦补贴停止,短暂的繁荣便可能化为泡影。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当市场竞争的焦点被过度锁定在价格上,企业投入研发、提升品质、创新服务的内在动力就会被削弱,长此以往将抑制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这与国家鼓励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