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鸣枪开跑。
这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共跑”赛事,迅速引爆网络,吸引了全球目光。有人惊叹“有趣、有意义”,有人感慨“研发速度好快”,还有人调侃“这届机器人比我还能摔,我上去指定跑得比机器人快”。将镜头聚焦赛场,热闹之外可以说是状况百出——有在最后百米“身首异处”的,有跌跌撞撞仍坚持向前的,还有跑着跑着就懵圈的……那么,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从赛事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极具勇气的“冒险”。作为一项长跑比赛项目,马拉松高强度、高负荷,具有一定风险,是对人类耐力的极大考验。而对机器人来说,这也是一项极限测试。21公里的路程,光是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赛道上,机器人不仅要像人类一样保持奔跑姿态,还要应对弯道、坡道等复杂路况,这对其传感器技术、动力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都是严峻考验。正因如此,企业能直观地发现技术短板,加速迭代升级。同时,首次尝试机器人与人类并肩起跑,也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不仅有理论研究,更有将技术推向实用的决心与魄力。
人机共跑,亦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过去,机器人总给人一种“高冷”的印象,要么在工厂流水线上发挥作用,要么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离日常生活很远。而如今,它们不仅出现在了人类的马拉松赛道上,还跑得“人模人样”。此次比赛,让公众近距离看到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让全民参与到了“机器人如何防摔”“机器人后面的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等科技话题的热聊中。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