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嘲笑跑半马的机器人

2025-04-22 07:02 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鸣枪开跑。

这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共跑”赛事,迅速引爆网络,吸引了全球目光。有人惊叹“有趣、有意义”,有人感慨“研发速度好快”,还有人调侃“这届机器人比我还能摔,我上去指定跑得比机器人快”。将镜头聚焦赛场,热闹之外可以说是状况百出——有在最后百米“身首异处”的,有跌跌撞撞仍坚持向前的,还有跑着跑着就懵圈的……那么,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从赛事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极具勇气的“冒险”。作为一项长跑比赛项目,马拉松高强度、高负荷,具有一定风险,是对人类耐力的极大考验。而对机器人来说,这也是一项极限测试。21公里的路程,光是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赛道上,机器人不仅要像人类一样保持奔跑姿态,还要应对弯道、坡道等复杂路况,这对其传感器技术、动力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都是严峻考验。正因如此,企业能直观地发现技术短板,加速迭代升级。同时,首次尝试机器人与人类并肩起跑,也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不仅有理论研究,更有将技术推向实用的决心与魄力。

人机共跑,亦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过去,机器人总给人一种“高冷”的印象,要么在工厂流水线上发挥作用,要么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离日常生活很远。而如今,它们不仅出现在了人类的马拉松赛道上,还跑得“人模人样”。此次比赛,让公众近距离看到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让全民参与到了“机器人如何防摔”“机器人后面的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等科技话题的热聊中。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马拉松精神,代表着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顽强拼搏、永不放弃。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成绩亮眼,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应用落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此次,20支参赛队伍敢于把自家产品展现在直播镜头前,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本身也是马拉松精神的生动写照。赛事的举办,向世界传递了我国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机和谐发展的坚定决心。看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看规划,2025年,我国将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在人形机器人、原子级制造等新兴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看成果,广交会上,应用于残障人士的非侵入式智能仿生手,可以让佩戴者精准传递动作意图,迅速完成动作……不难想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工业生产到医疗救援,从家庭服务到教育娱乐,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有网友说:“1894年,法国举办了第一次汽车比赛,100公里,没有几辆汽车完成比赛,有的断轴,有的漏油,有的发动不起来,最快的那个用了十多个小时,被一众马车夫嘲笑。”必须承认,我国当前的机器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场智能“马拉松”的下一棒,注定更加精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永远不要嘲笑跑半马的机器人

2025年04月22日 07:02   来源:广州日报   皇甫思逸

日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鸣枪开跑。

这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共跑”赛事,迅速引爆网络,吸引了全球目光。有人惊叹“有趣、有意义”,有人感慨“研发速度好快”,还有人调侃“这届机器人比我还能摔,我上去指定跑得比机器人快”。将镜头聚焦赛场,热闹之外可以说是状况百出——有在最后百米“身首异处”的,有跌跌撞撞仍坚持向前的,还有跑着跑着就懵圈的……那么,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从赛事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极具勇气的“冒险”。作为一项长跑比赛项目,马拉松高强度、高负荷,具有一定风险,是对人类耐力的极大考验。而对机器人来说,这也是一项极限测试。21公里的路程,光是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赛道上,机器人不仅要像人类一样保持奔跑姿态,还要应对弯道、坡道等复杂路况,这对其传感器技术、动力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都是严峻考验。正因如此,企业能直观地发现技术短板,加速迭代升级。同时,首次尝试机器人与人类并肩起跑,也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不仅有理论研究,更有将技术推向实用的决心与魄力。

人机共跑,亦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过去,机器人总给人一种“高冷”的印象,要么在工厂流水线上发挥作用,要么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离日常生活很远。而如今,它们不仅出现在了人类的马拉松赛道上,还跑得“人模人样”。此次比赛,让公众近距离看到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让全民参与到了“机器人如何防摔”“机器人后面的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等科技话题的热聊中。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马拉松精神,代表着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顽强拼搏、永不放弃。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成绩亮眼,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应用落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此次,20支参赛队伍敢于把自家产品展现在直播镜头前,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本身也是马拉松精神的生动写照。赛事的举办,向世界传递了我国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机和谐发展的坚定决心。看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看规划,2025年,我国将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在人形机器人、原子级制造等新兴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看成果,广交会上,应用于残障人士的非侵入式智能仿生手,可以让佩戴者精准传递动作意图,迅速完成动作……不难想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工业生产到医疗救援,从家庭服务到教育娱乐,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有网友说:“1894年,法国举办了第一次汽车比赛,100公里,没有几辆汽车完成比赛,有的断轴,有的漏油,有的发动不起来,最快的那个用了十多个小时,被一众马车夫嘲笑。”必须承认,我国当前的机器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场智能“马拉松”的下一棒,注定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