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21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三年平均增速。(4月21日新华社)
增长数据不仅反映经济的活跃程度,更揭示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一季度,全国新设“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民营企业83.6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四成以上,同比增长1.4%。截至3月底,我国“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共2267.8万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四新经济”活力迸发,一方面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勾勒出民营企业与之双向奔赴的新图景。民营企业嗅觉灵敏、争先进位意识强烈,在市场的大海中身形灵活、敢于求新求变。这些因素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四新经济”拥有独特优势。从AI大模型到仿生机器人,从低空经济到无人驾驶,从远程医疗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到处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拔节生长的身影。面向未来,民企竞逐“四新”赛道,如何加力蓄势赋能,值得深入探究。
“四新经济”的本质是自主创新,导向在于市场需求。面对市场变幻,企业迅速“出题”,政府要敢于“接招”、善于“解题”。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不是工业化的简单延续拓展,不能机械套用传统思维来发展“四新经济”。譬如,政府以往通过土地指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来扶持产业发展,今后是否还能够充分适应“四新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因地制宜地作出回应和安排。聚焦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转变思维方式与工作模式,积极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譬如,政府部门要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把“负面清单”与“正面引导”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的执法监管机制;不断优化服务转型、服务创新、服务企业、服务人才的体制机制,用以投带引、链式招商、科技招商、场景招商替代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让服务型政府真正“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