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吉尔,摩洛哥北部的滨海之城,云影浮动,涛声不息。漫步老城,狭窄的巷道蜿蜒如迷宫,石阶被浪花轻轻拍打,宛若大自然最温柔的呢喃。晨雾从直布罗陀海峡缓缓飘散,伊本·白图泰纪念馆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悠扬的回响仿佛穿越700多年时光,诉说着这位旅行者勇敢踏上东方旅程的故事。
1304年,伊本·白图泰出生在丹吉尔老城。在阿拉伯语中,摩洛哥意为“日落之地”,因为这个国家位于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然而,这个“日落之地”的少年,却向往太阳升起的方向。
1325年的一个清晨,阳光洒满古城,21岁的伊本·白图泰背起行囊,踏上了漫漫长旅。他原本想去沙特麦加朝觐。然而,心灵的召唤让他一次次迈向更遥远的国度,最终来到梦寐以求的东方华夏。
1346年,伊本·白图泰抵达泉州——阿拉伯人称为“刺桐城”的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发现港内帆樯林立,小舟穿梭,他惊奇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大之港”,“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他笔下的泉州,不仅是商贸繁华之地,更是手工业的殿堂:元朝皇帝用刺桐缎作为国礼,精美瓷器远销摩洛哥,巨舰可载千人,皆出自泉州与广州的能工巧匠。
伊本·白图泰被中国瓷器的精妙绝伦深深吸引,详细记录了制瓷过程:取山中泥土,加火烧制三日,泼冷水后使其发酵十日至一整月。这些珍贵的文字,如同时光的胶囊,封存着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与辉煌,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
从泉州出发,伊本·白图泰一路游历广州、杭州与元大都(今北京)。在广州,他目睹高耸的城墙、整洁的街道、繁忙的码头,琳琅满目的瓷器、丝绸与香料让他深刻感受到经济的繁荣。在杭州,他见到运河内画舫如梭,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游船相遇时人们以互投水果为乐。在元大都,壮丽的宫殿、完善的驿站系统令他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