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毕节“1男2女”将举行婚宴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当地有关部门人员告诉记者,其中一名女性系新郎前妻,三人系“闹着玩”拍摄了婚纱照。目前,经当地警方教育劝导,三人婚礼计划已经被取消,新郎仅与现任未婚妻完婚。同时,警方确认拍摄婚纱照行为不违法,当事人未真正实施“一夫二妻”婚礼。此外,新郎原计划举行婚礼的酒店也发声明称,取消此次婚礼预订。(4月17日 《新京报》)
男主角轻飘飘的“拍着玩”三个字,暴露出部分群体对婚姻制度的认知失调。当短视频平台将婚姻解构成“领证挑战”“离婚跟拍”的流量素材,当社交媒体的情感博主不断鼓吹“开放式关系”,传统婚姻的神圣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稀释。值得警惕的不是某个人的离经叛道,而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将婚姻视为可以随意编排的真人秀——领证可以是剧本,婚礼可以是摆拍,就连离婚都能成为涨粉密码。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娱乐化倾向,正在掏空婚姻制度的情感内核。
事件中隐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男主角最初只打算在朋友圈“玩梗”,却意外引发全网声讨。这揭示出数字时代特有的认知错位——私人领域的戏谑与公共空间的道德审判之间,早已失去清晰的边界。当年轻人习惯用表情包讨论严肃议题,用段子消解现实压力,某些本该慎重的生命仪式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这场闹剧。那些在直播间里戏称“重金求偶”的年轻人,那些把结婚证P成搞笑图文的网红,或许从未意识到,这种轻佻的互动方式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情感表达方式。
警方的处理方式精准地划开了法律与道德的模糊地带。认定拍摄行为不违法,是对公民自由权的必要保护;叫停所谓婚礼,则是对公序良俗的坚决捍卫。这种分寸感的把握,恰好映射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向:既不用道德绑架法律,也不让法律纵容失序。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当新型社会关系不断挑战传统伦理框架时,制度设计需要保持怎样的敏感度?就像当年“同妻”“形婚”等现象倒逼婚姻法完善,今天这场闹剧或许正在叩问:在自媒体时代,该如何界定情感表演与事实婚姻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