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同时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家文化遗产景区、博物馆,发现讲解“假俗乱”现象仍普遍存在,而且呈现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趋势。
讲解,是连接博物馆与观众的一道桥梁。历史知识、文物故事、传统文化,通过专业讲解能够全面准确地直达观众。反之,如果少了讲解,有的人整个博物馆逛下来,难免会有云里雾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之感。随着博物馆“深度游”的火热,一边是观众讲解需求水涨船高,一边是馆方讲解服务供不应求。于是,一些观众把目光转向了非馆方讲解服务,一些导游、自媒体从业者等也扮演起讲解员的角色。由此,文博讲解“假俗乱”问题滋生。
有多离谱?有的歪曲史实、混淆视听,比如在恭王府把大贪官和珅“爆改”成靠个人奋斗逆袭成功的案例;有的流量至上、宣扬低俗,未经考证的野史、秘闻张口就说,甚至讲黄段子来迎合低级趣味;有的胡编乱造、渲染迷信,大谈“五台山不能随便来”“故宫里用猪血镇邪”……文博讲解一旦变了味,危害不容小觑,不仅扰乱参观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还影响文化传承、败坏社会风气。
某种程度上,规范文博讲解就是守好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文化遗产具有教育属性,这决定了文博讲解的特殊性。所以,不能将文博讲解等同于普通景区的导游讲解,更不能只以“旅游景区”思维来进行运营。历史不容戏说,文博讲解也要讲究。对此,不仅国家文物局和各地主管部门曾出台规范文博讲解的指导意见,不少文博场馆也发布了通知,对个人、导游、社会机构进馆讲解等立规矩。但从效果来看,目前低质讲解仍然泛滥,尤其短视频平台成了“重灾区”,可见规范文博讲解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