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东枣庄采访,出高铁站,乘网约车。听说笔者来了解锂电产业,司机师傅来了兴致,路过街边新建的充电桩停车场时,也不忘踩脚刹车,让多看几眼。“以前加煤,现在充电,咱这方向盘转得对咯!”师傅的感慨,朴实中肯,也是枣庄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枣庄市档案馆,一张1956年的老照片格外醒目:蒸汽机车喷着白烟,满载“乌金”驶向全国。枣庄,曾因煤而兴,煤炭年产量最高时占比超过山东全省七成,相关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一度达80%以上。伴随资源开采,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渐凸显。2009年,枣庄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想转型,往哪转?枣庄锚定锂电新能源产业方向,用行动给出答案: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老树发新芽”。
因地制宜是最优解。选择锂电,源于其与枣庄自身优势的精准耦合。枣庄的煤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与锂电产业链存在天然的衔接点;建材、化工等企业可提供石墨、电解液溶剂等原材料。枣庄高新区的一家企业里,经过高温膨化密炼,纳米材料被应用于柔性石墨双极板加工。“过去,石墨材料主要做耐火砖;如今,含‘新’量更高的石墨双极板,直接供应锂电池工厂。”企业负责人说话间,标有“锂电专供”的货车缓缓驶入装货区。如今,枣庄锂电产业本地原材料配套率超六成。转型发展不是“什么火,做什么”,而是“适合什么,做什么”。不盲目追“风口”,找准“接口”,用好独特禀赋、产业优势,就能水到渠成、铺好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