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享”顺风车变“拼”车? 珍视信誉方能行稳致远

2025-04-17 06:41 来源:红网

近日,广西莫先生打哈啰顺风车回家,花了1400多车费,一家五口为了舒适特意选了“不拼车”。然而,司机中途又多接了2名乘客,7座车满满当当挤了8个人,连两个座位间的空隙也塞了一个人。莫先生称,全程600多公里路程挤得无法呼吸,全家人都特别难受。自己下单时明确选择了独享,司机却中途加人导致超载,还存在绕路,开车打电话等危险行为。面对视频证据,平台拒绝赔偿,最终1400元车费只退回了45元,莫先生觉得非常不合理。对此,哈啰顺风车回应称:“已核实到车主确有额外拼人情节,我们向乘客致歉,将提供补偿。已经永久封禁车主账号,对此类有违用户体验的行为,我们绝不姑息、顶格处罚。”(4月16日 《潇湘晨报》)

在当今社会,网约车凭借其独特优势,已深深融入公众的日常出行体系。价格透明让乘客清晰知晓出行成本,叫车便捷使出行计划得以高效安排,无需担忧停车难题更是为出行增添了诸多便利。无论是城市内的短距离通勤,还是跨城市的长途跋涉,网约车都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下的出行需求。大量像莫先生这样选择网约车跨城出行的案例表明,公众对网约车平台寄予了极高的信任,期望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能拥有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这种信任不仅基于网约车本身的便利性,更是对平台能够保障服务质量与安全的信赖。

然而,此次事件中,哈啰顺风车平台的处理方式实在难以服众,平台的责任缺失显而易见。客观来讲,乘客选择“不拼车”并支付相应费用,这便与平台、司机达成了一份服务契约。而在该事件中,司机违反契约精神,擅自拼车、超载,甚至实施危险驾驶行为,无疑是对乘客权益的践踏。而平台作为服务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在面对确凿证据时,最初的处理结果仅是退回45元车费,严重偏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反映出平台在判责机制上的缺陷。平台与司机既没有充分考量乘客所遭受的身体不适、精神压力以及额外风险,也未能展现出对违规行为应有的严肃态度。即便后续采取了补偿、封禁车主等措施,也难以抹去前期处理不当给乘客和公众留下的不良印象。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平台在监管层面存在的漏洞,如对司机接单过程缺乏实时有效的监控,对乘客投诉的处理流程不够严谨高效,以及判责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等。

对于哈啰顺风车而言,当务之急是以此次事件为转折点,全面审视并完善自身的监管与判责体系,对司机的行驶轨迹、接单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行为。此外,也要制定详细、科学且透明的规则,明确各类违规行为的界定标准以及相应的赔偿、处罚措施,确保在处理纠纷时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从而保障乘客权益,塑造良好的平台形象,为公众提供名副其实的安全、可靠出行服务。

不论在任何领域,信誉与信任都是极为重要的。对网约车行业而言,讲信誉更是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唯有将信誉时时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独享”顺风车变“拼”车? 珍视信誉方能行稳致远

2025年04月17日 06:41   来源:红网   曹尔格

近日,广西莫先生打哈啰顺风车回家,花了1400多车费,一家五口为了舒适特意选了“不拼车”。然而,司机中途又多接了2名乘客,7座车满满当当挤了8个人,连两个座位间的空隙也塞了一个人。莫先生称,全程600多公里路程挤得无法呼吸,全家人都特别难受。自己下单时明确选择了独享,司机却中途加人导致超载,还存在绕路,开车打电话等危险行为。面对视频证据,平台拒绝赔偿,最终1400元车费只退回了45元,莫先生觉得非常不合理。对此,哈啰顺风车回应称:“已核实到车主确有额外拼人情节,我们向乘客致歉,将提供补偿。已经永久封禁车主账号,对此类有违用户体验的行为,我们绝不姑息、顶格处罚。”(4月16日 《潇湘晨报》)

在当今社会,网约车凭借其独特优势,已深深融入公众的日常出行体系。价格透明让乘客清晰知晓出行成本,叫车便捷使出行计划得以高效安排,无需担忧停车难题更是为出行增添了诸多便利。无论是城市内的短距离通勤,还是跨城市的长途跋涉,网约车都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下的出行需求。大量像莫先生这样选择网约车跨城出行的案例表明,公众对网约车平台寄予了极高的信任,期望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能拥有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这种信任不仅基于网约车本身的便利性,更是对平台能够保障服务质量与安全的信赖。

然而,此次事件中,哈啰顺风车平台的处理方式实在难以服众,平台的责任缺失显而易见。客观来讲,乘客选择“不拼车”并支付相应费用,这便与平台、司机达成了一份服务契约。而在该事件中,司机违反契约精神,擅自拼车、超载,甚至实施危险驾驶行为,无疑是对乘客权益的践踏。而平台作为服务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在面对确凿证据时,最初的处理结果仅是退回45元车费,严重偏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反映出平台在判责机制上的缺陷。平台与司机既没有充分考量乘客所遭受的身体不适、精神压力以及额外风险,也未能展现出对违规行为应有的严肃态度。即便后续采取了补偿、封禁车主等措施,也难以抹去前期处理不当给乘客和公众留下的不良印象。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平台在监管层面存在的漏洞,如对司机接单过程缺乏实时有效的监控,对乘客投诉的处理流程不够严谨高效,以及判责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等。

对于哈啰顺风车而言,当务之急是以此次事件为转折点,全面审视并完善自身的监管与判责体系,对司机的行驶轨迹、接单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行为。此外,也要制定详细、科学且透明的规则,明确各类违规行为的界定标准以及相应的赔偿、处罚措施,确保在处理纠纷时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从而保障乘客权益,塑造良好的平台形象,为公众提供名副其实的安全、可靠出行服务。

不论在任何领域,信誉与信任都是极为重要的。对网约车行业而言,讲信誉更是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唯有将信誉时时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才能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