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诈骗分子的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花样”。除了伪装成“熟人”或“许久不联系的外地亲朋”外,有不少诈骗分子披上“客服”“工作人员”的外衣,扛着“官方”的大旗,实行诈骗。防诈知识大家没少学,但为何在我们已经“小心小心再小心”的情况下,仍然有人被骗?
被骗的人并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没能识破骗术,而是因为对“伪官方身份”的错信。前不久,清华大学一教师险些被伪装成“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骗子诈骗;“银联会议”APP并非“中国银联”产品,却有人因相似字眼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航空公司客服报出你的个人信息与航班信息,说退改签可理赔,结果却是骗子……受害者往往出于对骗子套用的“官方身份”的信任而放松警惕,因此忽略了一些可疑的细节,导致被骗。
当前出现的多种诈骗案例在警示我们,仅是“个人预防”已经不足以保障个人财产安全。面对不断“换马甲”的诈骗分子,国家反诈中心快速揭开不法分子的伪装,警示大众。如不久前发布的《警惕!新型社保诈骗》短视频,提醒大家诈骗分子假借官方身份实行诈骗的方式。此外,各大媒体也积极宣传新型诈骗方式,揭露不法分子行径。
但只是发现新型诈骗手段后揭露,仍然会有许多人因为信息差无法及时提高警惕。针对不法分子假借官方身份实行诈骗的方式,笔者认为,社会还有加强防御的空间。
首先,各公司官方及政府机构应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同时加强对客户、群众的信息保护,尽量避免信息泄露。其次,网站审核部门应加强对网站的审核,尤其是名称与官方网站相似甚至相同的网站。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名称与官方机构完全相同的网站,无论后缀如何,几乎无法通过审核。但可能有境外注册商在绕过备案的情况下获取域名,因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网站管理。最后,个人应多关注防诈官方平台,涉及大额转账及隐私信息输入的情况要小心求证,必要时寻求警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