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堆杂物陋习咋就清扫不掉

2025-04-16 11:24 来源:北京晚报

“1号楼是一栋商住两用楼,人员密集,前几天刚着了火,可如今堆物堆料的情况依然没什么改变。”海淀区定慧福里南区的居民看着楼道内堆积的各种杂物就害怕。据本报报道,北京不少小区楼道里停满电动车、堆着各种杂物,充电车棚堆放大量废旧家具、纸箱等易燃品,安全隐患重重。

刚着过火,楼道内杂物依旧,原因无他,就是没把杂物的易燃风险当回事。有人觉得,堆放杂物不一定会着火,就算着火也不一定会殃及本楼道;面对劝阻,有人甚至表示“出了事我负责”。事关生命安全,不仅抱着侥幸心理,还无视法律法规,真是糊涂。

一次不当事可能没事,次次不当事、处处不当事,必然会出事,一次次火灾就是教训。有些物品本就易燃易爆,眼下天干物燥,火灾发生概率陡增。杂物堵塞公共通道,一旦发生意外,救援每迟到一秒,生命便多受一分威胁。2月4日,海淀区一居民楼突发火灾,燃烧物是公共阳台堆放的杂物;2月9日,昌平区某小区发生灾情,造成单元门平台堆积的被褥、衣物等过火烧损。

一次次警钟,为何没能换来居民的警醒?很多小区公共区域乱堆乱放依旧。一方面,有些居民旧观念与老习惯没改,认为门前空地谁占就是谁的。邻居看有人堆放杂物没事,也跟着“圈地”,久而久之,小区公共区域成了“杂货铺”。另一方面,物业管理缺乏刚性约束,上门协调往往受到部分居民的敷衍甚至抵制。居民不听劝、物业管不了,软的没人听、硬的来不了,导致小区“勿放杂物”的提示语下,杂物常常照堆不误。

少数居民的陋习不能放任不管,全楼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保障。从《民法典》到《消防法》,都有小区公共区域不得堆放杂物的规定。《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也指出,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对单位最高可罚5万元,对个人可罚500元。对执意在楼道堆放杂物的居民,既要有苦口婆心的耐心,也要有关键时刻坚决下手清理的“狠心”。按规定办事,不是不讲人情,而是讲救命的大道理,倒逼居民养成不在楼道堆放杂物的好习惯。

当然,对居民提要求的同时,也要倾听居民的诉求。比如西城区真武庙路二条3号院,大门外就是市政道路,无其他空间可以停放车辆,居民只能把车停在小区通道处。此前小区尝试给充电桩安装阻燃板,但充电位本就紧张,拿不出更多空间安置阻燃板。对于这部分居民,在强调消防意识、重申“勿堆杂物”的同时,也要把他们的急难愁盼当事儿,想办法解决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防火工作中最大的隐患就是不当事,小区公共区域堆放杂物的老毛病该改了,无处不在的侥幸心理该丢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楼道堆杂物陋习咋就清扫不掉

2025年04月16日 11:24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1号楼是一栋商住两用楼,人员密集,前几天刚着了火,可如今堆物堆料的情况依然没什么改变。”海淀区定慧福里南区的居民看着楼道内堆积的各种杂物就害怕。据本报报道,北京不少小区楼道里停满电动车、堆着各种杂物,充电车棚堆放大量废旧家具、纸箱等易燃品,安全隐患重重。

刚着过火,楼道内杂物依旧,原因无他,就是没把杂物的易燃风险当回事。有人觉得,堆放杂物不一定会着火,就算着火也不一定会殃及本楼道;面对劝阻,有人甚至表示“出了事我负责”。事关生命安全,不仅抱着侥幸心理,还无视法律法规,真是糊涂。

一次不当事可能没事,次次不当事、处处不当事,必然会出事,一次次火灾就是教训。有些物品本就易燃易爆,眼下天干物燥,火灾发生概率陡增。杂物堵塞公共通道,一旦发生意外,救援每迟到一秒,生命便多受一分威胁。2月4日,海淀区一居民楼突发火灾,燃烧物是公共阳台堆放的杂物;2月9日,昌平区某小区发生灾情,造成单元门平台堆积的被褥、衣物等过火烧损。

一次次警钟,为何没能换来居民的警醒?很多小区公共区域乱堆乱放依旧。一方面,有些居民旧观念与老习惯没改,认为门前空地谁占就是谁的。邻居看有人堆放杂物没事,也跟着“圈地”,久而久之,小区公共区域成了“杂货铺”。另一方面,物业管理缺乏刚性约束,上门协调往往受到部分居民的敷衍甚至抵制。居民不听劝、物业管不了,软的没人听、硬的来不了,导致小区“勿放杂物”的提示语下,杂物常常照堆不误。

少数居民的陋习不能放任不管,全楼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保障。从《民法典》到《消防法》,都有小区公共区域不得堆放杂物的规定。《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也指出,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对单位最高可罚5万元,对个人可罚500元。对执意在楼道堆放杂物的居民,既要有苦口婆心的耐心,也要有关键时刻坚决下手清理的“狠心”。按规定办事,不是不讲人情,而是讲救命的大道理,倒逼居民养成不在楼道堆放杂物的好习惯。

当然,对居民提要求的同时,也要倾听居民的诉求。比如西城区真武庙路二条3号院,大门外就是市政道路,无其他空间可以停放车辆,居民只能把车停在小区通道处。此前小区尝试给充电桩安装阻燃板,但充电位本就紧张,拿不出更多空间安置阻燃板。对于这部分居民,在强调消防意识、重申“勿堆杂物”的同时,也要把他们的急难愁盼当事儿,想办法解决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防火工作中最大的隐患就是不当事,小区公共区域堆放杂物的老毛病该改了,无处不在的侥幸心理该丢了。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