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楼是一栋商住两用楼,人员密集,前几天刚着了火,可如今堆物堆料的情况依然没什么改变。”海淀区定慧福里南区的居民看着楼道内堆积的各种杂物就害怕。据本报报道,北京不少小区楼道里停满电动车、堆着各种杂物,充电车棚堆放大量废旧家具、纸箱等易燃品,安全隐患重重。
刚着过火,楼道内杂物依旧,原因无他,就是没把杂物的易燃风险当回事。有人觉得,堆放杂物不一定会着火,就算着火也不一定会殃及本楼道;面对劝阻,有人甚至表示“出了事我负责”。事关生命安全,不仅抱着侥幸心理,还无视法律法规,真是糊涂。
一次不当事可能没事,次次不当事、处处不当事,必然会出事,一次次火灾就是教训。有些物品本就易燃易爆,眼下天干物燥,火灾发生概率陡增。杂物堵塞公共通道,一旦发生意外,救援每迟到一秒,生命便多受一分威胁。2月4日,海淀区一居民楼突发火灾,燃烧物是公共阳台堆放的杂物;2月9日,昌平区某小区发生灾情,造成单元门平台堆积的被褥、衣物等过火烧损。
一次次警钟,为何没能换来居民的警醒?很多小区公共区域乱堆乱放依旧。一方面,有些居民旧观念与老习惯没改,认为门前空地谁占就是谁的。邻居看有人堆放杂物没事,也跟着“圈地”,久而久之,小区公共区域成了“杂货铺”。另一方面,物业管理缺乏刚性约束,上门协调往往受到部分居民的敷衍甚至抵制。居民不听劝、物业管不了,软的没人听、硬的来不了,导致小区“勿放杂物”的提示语下,杂物常常照堆不误。
少数居民的陋习不能放任不管,全楼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保障。从《民法典》到《消防法》,都有小区公共区域不得堆放杂物的规定。《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也指出,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对单位最高可罚5万元,对个人可罚500元。对执意在楼道堆放杂物的居民,既要有苦口婆心的耐心,也要有关键时刻坚决下手清理的“狠心”。按规定办事,不是不讲人情,而是讲救命的大道理,倒逼居民养成不在楼道堆放杂物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