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除虫”多半是智商税

2025-04-16 11:20 来源:广州日报

  “灭蟑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春季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不少人购买各种药物、粘板等用于除害,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生态除虫”已经成了一门生意。

  如果要把广东人最熟悉的动物排个序列,“小强”应该榜上有名,不少人和它斗智斗勇,家家户户也有对付它的绝招,所谓的生态除虫就是其一。按一些商家的说法,买白额高脚蛛捕食蟑螂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从环保角度来说,生物除害防治效果“绝佳”,它不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家中有宠物或幼儿的家庭更具吸引力。从经济角度考虑,与那些动辄几百元的上门除虫服务相比,“生态除虫”似乎也是一种更加物美价廉的选择。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生物防治虽然看上去生态环保,但背后的风险隐患也不少。根据一些消费者反馈来看,蜘蛛可能“放生即失踪”,蟑螂依旧横行;将其大量释放到家庭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活体运输途中商品损耗的可能性极高,就算商家“买二送三”补偿,也难掩效果的不确定性。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物防治营销仍然是在玩文字游戏。即便商家再怎么把产品效果“吹”得天花乱坠,最终也不过是一场营销概念炒作。其最终目的,只是给消费者制造一种“看上去很环保”的消费错觉,忽悠消费者买单。

  生态环保不是耍嘴皮子自我标榜出来的。于监管部门,要完善活体生物销售标准,对可能引发生态风险的交易加强审查,限制无序交易;于商家,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规范营销,诚信经营,少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业噱头;于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保持定力,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手段,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概念炒作所迷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生态除虫”多半是智商税

2025年04月16日 11:20   来源:广州日报   付迎红

  “灭蟑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春季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不少人购买各种药物、粘板等用于除害,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生态除虫”已经成了一门生意。

  如果要把广东人最熟悉的动物排个序列,“小强”应该榜上有名,不少人和它斗智斗勇,家家户户也有对付它的绝招,所谓的生态除虫就是其一。按一些商家的说法,买白额高脚蛛捕食蟑螂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从环保角度来说,生物除害防治效果“绝佳”,它不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家中有宠物或幼儿的家庭更具吸引力。从经济角度考虑,与那些动辄几百元的上门除虫服务相比,“生态除虫”似乎也是一种更加物美价廉的选择。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生物防治虽然看上去生态环保,但背后的风险隐患也不少。根据一些消费者反馈来看,蜘蛛可能“放生即失踪”,蟑螂依旧横行;将其大量释放到家庭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活体运输途中商品损耗的可能性极高,就算商家“买二送三”补偿,也难掩效果的不确定性。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物防治营销仍然是在玩文字游戏。即便商家再怎么把产品效果“吹”得天花乱坠,最终也不过是一场营销概念炒作。其最终目的,只是给消费者制造一种“看上去很环保”的消费错觉,忽悠消费者买单。

  生态环保不是耍嘴皮子自我标榜出来的。于监管部门,要完善活体生物销售标准,对可能引发生态风险的交易加强审查,限制无序交易;于商家,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规范营销,诚信经营,少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业噱头;于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保持定力,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手段,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概念炒作所迷惑。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