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天屎之路”考验人鸟共处的智慧

2025-04-16 09:21 来源:工人日报

“人在树下走,屎从天上来”——据4月14日大象新闻报道,郑州繁华闹市区有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天屎之路”。每年春夏时节,这条路的路面上、停放的车顶上到处都是白花花一片,路过的行人随时都有可能被鸟屎“袭击”。虽然不少市民对“鸟屎”很宽容,但也有市民认为这些鸟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城市不只是人的城市,也是鸟类的城市。从生态角度来看,鸟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还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鸟类捕食害虫,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和城市绿化植物的危害;它们的迁徙和活动,也促进了种子的传播,有助于植物的繁衍。“天屎之路”的存在,反映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越性,说明城市中仍保留着适合鸟类生存的空间,这是城市生态建设的积极成果,值得肯定。

然而,从市民的生活体验出发,鸟屎带来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对于车主来说,车顶上的鸟屎不仅影响车辆外观,还可能对车漆造成腐蚀,增加了车辆的清洁和维护成本;对于行人而言,穿着整洁的衣服出行时,突然被鸟屎砸中,难免会感到尴尬和烦恼。此外,大量的鸟屎堆积在路面上,也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带来了挑战。当然,这样的烦恼并非郑州独有,诸如沈阳太原街的乌鸦群、杭州西湖边的鸽群等等,都曾让当地居民又爱又恨。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治理的一道思考题。面对人鸟矛盾,我们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简单地采取“驱鸟”措施。鸟类的栖息和生存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如果盲目驱赶鸟类,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所以,城市管理者不妨调动各方智慧,从多个角度入手,寻求一种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减少鸟屎对市民生活影响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郑州已经在行动。例如,“天屎之路”所在的金水区市政部门试点安装可移动式树冠防护网;环保组织建议建立鸟类粪便资源化处理体系,将富含氮磷的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交通部门则考虑在特定时段设置临时步行区,通过动态分流缓解人鸟活动冲突;而商户也在摸索适应性策略,比如将每日开业时间调整为鸟类晨间觅食高峰之后,在商店檐下悬挂反光片形成柔性隔离带等等。这些尝试彰显着治理思维从对抗到共生的转变。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唯有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以民生需求为依归,才能破解“人鸟矛盾”,开拓一条“相融共生”的双赢之路——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天屎之路”考验人鸟共处的智慧

2025年04月16日 09:21   来源:工人日报   刘少华

“人在树下走,屎从天上来”——据4月14日大象新闻报道,郑州繁华闹市区有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天屎之路”。每年春夏时节,这条路的路面上、停放的车顶上到处都是白花花一片,路过的行人随时都有可能被鸟屎“袭击”。虽然不少市民对“鸟屎”很宽容,但也有市民认为这些鸟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城市不只是人的城市,也是鸟类的城市。从生态角度来看,鸟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还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鸟类捕食害虫,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和城市绿化植物的危害;它们的迁徙和活动,也促进了种子的传播,有助于植物的繁衍。“天屎之路”的存在,反映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越性,说明城市中仍保留着适合鸟类生存的空间,这是城市生态建设的积极成果,值得肯定。

然而,从市民的生活体验出发,鸟屎带来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对于车主来说,车顶上的鸟屎不仅影响车辆外观,还可能对车漆造成腐蚀,增加了车辆的清洁和维护成本;对于行人而言,穿着整洁的衣服出行时,突然被鸟屎砸中,难免会感到尴尬和烦恼。此外,大量的鸟屎堆积在路面上,也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带来了挑战。当然,这样的烦恼并非郑州独有,诸如沈阳太原街的乌鸦群、杭州西湖边的鸽群等等,都曾让当地居民又爱又恨。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治理的一道思考题。面对人鸟矛盾,我们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简单地采取“驱鸟”措施。鸟类的栖息和生存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如果盲目驱赶鸟类,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所以,城市管理者不妨调动各方智慧,从多个角度入手,寻求一种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减少鸟屎对市民生活影响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郑州已经在行动。例如,“天屎之路”所在的金水区市政部门试点安装可移动式树冠防护网;环保组织建议建立鸟类粪便资源化处理体系,将富含氮磷的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交通部门则考虑在特定时段设置临时步行区,通过动态分流缓解人鸟活动冲突;而商户也在摸索适应性策略,比如将每日开业时间调整为鸟类晨间觅食高峰之后,在商店檐下悬挂反光片形成柔性隔离带等等。这些尝试彰显着治理思维从对抗到共生的转变。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唯有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以民生需求为依归,才能破解“人鸟矛盾”,开拓一条“相融共生”的双赢之路——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