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国造”正在“回娘家”。各大平台上,“外贸产品1折出”的直播间开始增多。借着国人高涨的热情,这些直播间的观看量远超一般“冷启动”直播间。
别看都是“中国造”,一些专为国外定制的商品对国内消费者来说还是挺新鲜的。比如,给学生用的全自动3D打印机、比智能手环还小的睡眠智能戒指,还有工艺特殊的服饰,消费者都挺感兴趣。据媒体报道,有的外贸企业的“出口级盘子”通过电商内销,仅6个小时销量就突破了4万件。
热闹归热闹,并不是所有外贸商品都能转身就“回娘家”,有些还面临着标准差异。出口产品通常执行国际或目的地国的质量认证标准,有些与国内标准存在差异,比如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和美国标准就不同。要想在国内销售,必须符合中国标准,其中涉及复杂的资质认证问题。
不过,企业也不用慌。在这方面,监管部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前几年受客观因素影响,物流不畅,国家及时出台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部署了“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以及“促进‘同线同标同质’”等工作。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如今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外贸商品转内销的标准难题有望快速破解。
知识产权问题也是外贸商品“回娘家”的一道坎。外贸企业较少拥有自有品牌,有些商品是为国外企业代工,若要在国内销售,必然会涉及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主动担当,积极协助外贸企业对接国外品牌方,争取获得授权。同时,支持外贸企业申请国内商标注册和专利授权,指导企业开展国内品牌培育和运营,帮助外贸市场的“无名良品”提升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