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把休息权还给学生为何这么难

2025-04-15 07:32 来源:光明网

“中小学在校时间过长、节假日补课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具有极大安全稳定风险。”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各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教育部强调,各地要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对于学校违规办学行为,要重拳出击、严肃查处。

中小学违规补课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屡禁不止的问题。一般来说,高中阶段是违规补课的“重灾区”。此次教育部通报的典型案例,主要涉及的就是高中学生。尽管教育部多次划出“红线”,明令禁止法定节假日与寒暑假补课,但违规行为仍如野草般难以根除。近期,全国多地开始逐步推进落实高中双休制度,也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把休息权还给学生,为何这么难?

违规补课的根源在于对“分数至上”的盲目追逐。一些学校将升学率视为唯一目标,将学生的时间压缩至极限。这种做法看似能换取短期分数提升,实则透支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热情。教育的目标本应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考试机器。过度强调机械训练,必然导致创造力、自主性等核心素养的缺失。尤其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这些素养恰恰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若教育沦为刷题的流水线,学生的潜力终将在重复消耗中枯竭。

更深层的误区在于对“时间投入”的迷信。许多人将学习时长与成绩简单挂钩,却忽视了负面效应——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缺乏自主时间的学生,记忆力与理解力显著下降。适度休息与锻炼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但现实中,部分学校仍试图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弯道超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题海战术的边际效益早已逼近极限,过度压榨反而加剧学生的倦怠与抵触。教育需要遵循科学规律,而非陷入“拼时间”的内耗。

值得一提的是,在补课问题上,学校和家长往往“不谋而合”。学校将补课包装成“对学生负责”,一些家长对此深信不疑。若取消补课,这些家长就会担忧孩子“管不住自己”,转而依赖校外培训机构。在不少家长看来,学校补课至少能省去高昂的校外培训费用,还能让孩子处于可控的监管之下。家长这种“自愿被剥夺休息权”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分数至上”的集体妥协。

破解补课困局,关键在于重构教育价值坐标。教育应将“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不折不扣地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要求,保障学生合法休息权益。事实上,当前高考改革已逐步拓宽评价维度,综合素质档案、多元录取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即便在现有高考制度下,机械堆砌时间也非明智之选,那些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一般都不靠“拼时间”“题海战”,而是找到了科学的学习方式。

总之,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认识到,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视学生休息需求,靠“争分夺秒”取胜,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在疲惫中丧失求知热情,在“内卷”中模糊成长的意义。唯有解开过度紧绷的绳索,青春才能舒展枝叶,向着阳光自由生长。(陈广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中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把休息权还给学生为何这么难

2025年04月15日 07:32   来源:光明网   陈广江

“中小学在校时间过长、节假日补课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具有极大安全稳定风险。”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各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教育部强调,各地要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对于学校违规办学行为,要重拳出击、严肃查处。

中小学违规补课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屡禁不止的问题。一般来说,高中阶段是违规补课的“重灾区”。此次教育部通报的典型案例,主要涉及的就是高中学生。尽管教育部多次划出“红线”,明令禁止法定节假日与寒暑假补课,但违规行为仍如野草般难以根除。近期,全国多地开始逐步推进落实高中双休制度,也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把休息权还给学生,为何这么难?

违规补课的根源在于对“分数至上”的盲目追逐。一些学校将升学率视为唯一目标,将学生的时间压缩至极限。这种做法看似能换取短期分数提升,实则透支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热情。教育的目标本应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考试机器。过度强调机械训练,必然导致创造力、自主性等核心素养的缺失。尤其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这些素养恰恰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若教育沦为刷题的流水线,学生的潜力终将在重复消耗中枯竭。

更深层的误区在于对“时间投入”的迷信。许多人将学习时长与成绩简单挂钩,却忽视了负面效应——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缺乏自主时间的学生,记忆力与理解力显著下降。适度休息与锻炼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但现实中,部分学校仍试图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弯道超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题海战术的边际效益早已逼近极限,过度压榨反而加剧学生的倦怠与抵触。教育需要遵循科学规律,而非陷入“拼时间”的内耗。

值得一提的是,在补课问题上,学校和家长往往“不谋而合”。学校将补课包装成“对学生负责”,一些家长对此深信不疑。若取消补课,这些家长就会担忧孩子“管不住自己”,转而依赖校外培训机构。在不少家长看来,学校补课至少能省去高昂的校外培训费用,还能让孩子处于可控的监管之下。家长这种“自愿被剥夺休息权”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分数至上”的集体妥协。

破解补课困局,关键在于重构教育价值坐标。教育应将“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不折不扣地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要求,保障学生合法休息权益。事实上,当前高考改革已逐步拓宽评价维度,综合素质档案、多元录取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即便在现有高考制度下,机械堆砌时间也非明智之选,那些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一般都不靠“拼时间”“题海战”,而是找到了科学的学习方式。

总之,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认识到,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视学生休息需求,靠“争分夺秒”取胜,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在疲惫中丧失求知热情,在“内卷”中模糊成长的意义。唯有解开过度紧绷的绳索,青春才能舒展枝叶,向着阳光自由生长。(陈广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