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在校时间过长、节假日补课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具有极大安全稳定风险。”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各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教育部强调,各地要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对于学校违规办学行为,要重拳出击、严肃查处。
中小学违规补课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屡禁不止的问题。一般来说,高中阶段是违规补课的“重灾区”。此次教育部通报的典型案例,主要涉及的就是高中学生。尽管教育部多次划出“红线”,明令禁止法定节假日与寒暑假补课,但违规行为仍如野草般难以根除。近期,全国多地开始逐步推进落实高中双休制度,也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把休息权还给学生,为何这么难?
违规补课的根源在于对“分数至上”的盲目追逐。一些学校将升学率视为唯一目标,将学生的时间压缩至极限。这种做法看似能换取短期分数提升,实则透支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热情。教育的目标本应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考试机器。过度强调机械训练,必然导致创造力、自主性等核心素养的缺失。尤其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这些素养恰恰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若教育沦为刷题的流水线,学生的潜力终将在重复消耗中枯竭。
更深层的误区在于对“时间投入”的迷信。许多人将学习时长与成绩简单挂钩,却忽视了负面效应——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缺乏自主时间的学生,记忆力与理解力显著下降。适度休息与锻炼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但现实中,部分学校仍试图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弯道超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题海战术的边际效益早已逼近极限,过度压榨反而加剧学生的倦怠与抵触。教育需要遵循科学规律,而非陷入“拼时间”的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