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网友控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事件:有人花千元预订海景房,推门发现内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图;预订大床房,进门发现“这床还没我家沙发大”……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线上预订酒店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然而,许多消费者在满怀期待地入住后,却发现酒店与预订平台上展示的华丽图片和诱人描述大相径庭,这种现象被戏称为酒店“照骗”或“货不对板”。(据《法治日报》报道)
这种“货不对板”的现象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暴露出商家虚假宣传和平台监管失责的双重问题。面对此类乱象,法律已明确商家和平台的责任,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与司法判例的导向,正推动行业走向规范。
酒店通过修图、广角镜头、文字游戏等手段美化房间,已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营销手段。当消费者入住酒店发现货不对板提出异议时,商家竟以“艺术效果”搪塞,甚至要求消费者为“退房”支付违约金。这种赤裸裸的欺骗行为,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真实、全面提供商品信息”义务的漠视。
然而,消费者维权却面临重重障碍。一方面,取证难度大,需证明宣传与实际环境的“显著差异”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另一方面,部分平台推诿责任,将问题归咎于第三方商家。这种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现状,变相纵容了商家的侥幸心理。
作为信息展示的载体,电商平台绝非“中立旁观者”。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对商家资质和宣传内容负有审核责任,若因标识不清导致消费者误解,需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平台的责任不仅限于事后补救,更应前置到信息审核环节。例如,对“海景房”“温泉房”等易引发争议的描述,平台需强制商家提供实拍视频或全景照片。若平台为追求流量而放任商家“美化”信息,实质上已成为“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