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既要用好也要管好

2025-04-15 07:20 来源:广州日报

  不久前,某机场出现一张由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生成的广告画面,因人物主体有六根手指引发热议。这一失误看似荒诞,却也揭示出“AI幻觉”的问题。

  当算法能够驱动内容生产,AI迅速响应用户指令,生成各类文本、图像和音视频内容,“一键生成”带来的快感,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技术依赖”,同时也产生了信息混淆和传播误导的风险。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标识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

  《标识办法》要求,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内容,均需添加显式或隐式的标识。显式标识,如文字、语音提示,能够直观地告知用户内容的生成来源;隐式标识,如元数据、数字水印,则能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暗中标记内容的生成信息。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内容溯源的问题,还有助于重建网络空间的信任秩序。

  技术的发展同风险挑战,从来都是相伴而生。从实验室里助力前沿探索到医疗影像辅助诊断,从城市交通智慧调度到农业精准种植指导……AI为人们带来了更便捷智能的体验,但也出现了一系列因滥用AI而产生的问题:深度伪造技术制造的虚假影像难辨真伪,AI换脸技术催生的身份盗用防不胜防,恶意生成内容更成为网络空间的新型污染源。

  既要用好,也要管好。近年来,我国已相继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既为技术创新开辟航道,又为公共利益筑牢堤坝。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问题实施针对性治理措施,并与算法备案、安全评估等制度相衔接,科技向善的愿景得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

  公众如何使用AI也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智能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需要人来做出选择和判定。我们需要形成批判性使用AI内容的共识,提高人们对AI生成内容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AI为工作和生活赋能,避免被AI“挖坑”。

  当前,AI以“周更”速度迭代且更为深入地介入现实生活,生成内容日均亿万量级地井喷,可以预见,相伴而生的AI治理问题还将持续出现。在创新的同时筑牢安全底线,实现动态平衡中的持续优化,将是AI时代长期面临的课题。只有将技术的“快”与人类的“慎”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技术为人类所用,服务社会发展。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石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I,既要用好也要管好

2025年04月15日 07:20   来源:广州日报   石畅

  不久前,某机场出现一张由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生成的广告画面,因人物主体有六根手指引发热议。这一失误看似荒诞,却也揭示出“AI幻觉”的问题。

  当算法能够驱动内容生产,AI迅速响应用户指令,生成各类文本、图像和音视频内容,“一键生成”带来的快感,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技术依赖”,同时也产生了信息混淆和传播误导的风险。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标识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

  《标识办法》要求,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内容,均需添加显式或隐式的标识。显式标识,如文字、语音提示,能够直观地告知用户内容的生成来源;隐式标识,如元数据、数字水印,则能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暗中标记内容的生成信息。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内容溯源的问题,还有助于重建网络空间的信任秩序。

  技术的发展同风险挑战,从来都是相伴而生。从实验室里助力前沿探索到医疗影像辅助诊断,从城市交通智慧调度到农业精准种植指导……AI为人们带来了更便捷智能的体验,但也出现了一系列因滥用AI而产生的问题:深度伪造技术制造的虚假影像难辨真伪,AI换脸技术催生的身份盗用防不胜防,恶意生成内容更成为网络空间的新型污染源。

  既要用好,也要管好。近年来,我国已相继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既为技术创新开辟航道,又为公共利益筑牢堤坝。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问题实施针对性治理措施,并与算法备案、安全评估等制度相衔接,科技向善的愿景得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

  公众如何使用AI也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智能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需要人来做出选择和判定。我们需要形成批判性使用AI内容的共识,提高人们对AI生成内容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AI为工作和生活赋能,避免被AI“挖坑”。

  当前,AI以“周更”速度迭代且更为深入地介入现实生活,生成内容日均亿万量级地井喷,可以预见,相伴而生的AI治理问题还将持续出现。在创新的同时筑牢安全底线,实现动态平衡中的持续优化,将是AI时代长期面临的课题。只有将技术的“快”与人类的“慎”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技术为人类所用,服务社会发展。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石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