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错过了一个梗会怎么样?各地文旅的答案:会补上。眼下,不少地方的文旅官方账号似乎纷纷“觉醒”——不仅打破了以往一本正经的宣传套路,而且集体走上“发疯文学”“整活卖萌”的爆梗之路。(4月15日中国新闻网)
从邯郸文旅的“道歉大会”,到辽宁文旅的“气泡音霸总”,再到仙岛湖文旅的“重生文剪辑”……为何近来这些官方账号不约而同地转变“人设”?恐怕还是这“泼天的富贵”(流量)太馋人了。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从哈尔滨花式宠客到贵州的“村超”“村BA”,一众成功案例,不仅让“先吃螃蟹”的城市尝到了流量的甜头,更让后来者看到了可以“抄作业”的门道,即深耕短视频赛道,持续“借梗出圈”。譬如“优秀学子”河南文旅,凭着四天连发超百条创意短视频,实现百万涨粉。而这波“量变引起质变”的操作,不只是印证了新媒体传播的爆发力,也说明了文旅宣传有了新的玩法。于是,越来越多追随者加入这场“万物皆可玩梗”的线上狂欢。
然而,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当文旅宣传忙着“蹭热点”“追热梗”“造人设”时,也有可能掉入流量的陷阱。首先是同质化。一个“哪吒”火爆出圈,引得各地争抢“故里”。一句“回答我”的魔性口号,又掀起了新一轮模仿潮。在这场“人有我有”的“追梗竞赛”里,一个恰到好处的融梗或许能博君一笑、赢得“黄金三秒”,可也容易让城市形象在复制粘贴中逐渐模糊。实际上,当一众城市的历史沉淀被简化为短视频里的暴躁“老祖宗”、沦为“千城一梗”时,不过是另一种“千城一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