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市场对经济的内生动能和增长韧性愈发关注。在此背景下,近日亮相的多项金融、外贸等数据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有力地“回应”了市场关切,提振了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释放了三重积极信号。
首先,多维数据印证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未变。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一季度多项金融数据表明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回暖。从资金需求端来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37万亿元。社会融资增量反映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变化,该指标多增显示企业、居民等主体的资金需求出现诸多积极变化,也折射出实体经济需求持续回暖。从资金供给端来看,3月末,反映社会资金活化程度的M1同比增长1.6%,比上月末高1.5个百分点,这也与企业经营活力回升等因素有关。
与金融数据相呼应的是,3月份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经营景气程度均有提升,其中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达50.5%,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此外,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达10.3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金融数据与其他经济指标相互印证,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其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力有效,且将持续显效。
自去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多类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果明显,这在社会融资“量”、“价”及资金传导通路上都有反映。从“量”来看,一季度,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均实现同比多增。从“价”来看,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3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30%,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