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尺码“缩水”:畸形审美应被抵制

2025-04-14 09:17 来源:红网

近期,“女装何时能回归正常审美”话题登上热搜。上衣越来越短、裙子越来越瘦、裤子越来越长,90斤的女生只能穿L码……这种极端化的白幼瘦设计已经不止一次遭到消费者的吐槽。但在各种“女团风”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这种“童装化”审美不但未被取缔,反而一度成为品牌方吸引消费者的卖点。(4月8日 中新网)

女装的设计可以多样化,但绝不应让荒诞畸形的“白幼瘦”审美占据消费市场。

女装尺码的缩水,是其“童装化”的具体表现。当“BM风”“女团风”等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席卷网络,许多商家嗅到了流量密码。他们通过极端瘦削的穿搭模板和型号制造身材焦虑,利用“自律”“高级感”等标签,吸引消费者买单,满足人们对“瘦”的追求,同时能够缩减布料降低自身制衣成本。随后,再通过“微胖女孩也能穿”这一营销话术,将正常衣服以高价卖出,从各个环节刺激消费、实现盈利。

女装“童装化”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在商业领域,它虽为部分商家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这种现象悄然将过度追求 “白幼瘦” 的审美观念植入社会文化之中。许多身材正常甚至偏瘦的女性被打上了“微胖”的标签,使她们产生严重的身材焦虑,陷入过度减肥的深渊。这不仅会严重损害女性的身体健康,滋生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让人们在追求“小码”的过程中,面临经济、健康、心理等多重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童装化” 女装不仅对成年女性产生影响,对儿童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部分商家为制造热点话题,将所谓的 “奶辣风” 童装推向市场,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这种做法会干扰了儿童正常审美认知的形成,极有可能引发儿童心理早熟等问题,对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消费者、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者应增强自我审美意识,不被单一荒谬的时尚浪潮所裹挟,追求适合自身的美。其次,服装行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回归理性设计,根据真实的身材数据推出衣物,不要让设计为了“潮流”而丧失人文关怀。同时,公众应借助各类社交媒体,营造多元、积极的审美氛围,共同抵制畸形审美对女性的不良影响。让服装产品切实发挥服务人的功能,而不是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装尺码“缩水”:畸形审美应被抵制

2025年04月14日 09:17   来源:红网   孙嘉康

近期,“女装何时能回归正常审美”话题登上热搜。上衣越来越短、裙子越来越瘦、裤子越来越长,90斤的女生只能穿L码……这种极端化的白幼瘦设计已经不止一次遭到消费者的吐槽。但在各种“女团风”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这种“童装化”审美不但未被取缔,反而一度成为品牌方吸引消费者的卖点。(4月8日 中新网)

女装的设计可以多样化,但绝不应让荒诞畸形的“白幼瘦”审美占据消费市场。

女装尺码的缩水,是其“童装化”的具体表现。当“BM风”“女团风”等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席卷网络,许多商家嗅到了流量密码。他们通过极端瘦削的穿搭模板和型号制造身材焦虑,利用“自律”“高级感”等标签,吸引消费者买单,满足人们对“瘦”的追求,同时能够缩减布料降低自身制衣成本。随后,再通过“微胖女孩也能穿”这一营销话术,将正常衣服以高价卖出,从各个环节刺激消费、实现盈利。

女装“童装化”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在商业领域,它虽为部分商家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这种现象悄然将过度追求 “白幼瘦” 的审美观念植入社会文化之中。许多身材正常甚至偏瘦的女性被打上了“微胖”的标签,使她们产生严重的身材焦虑,陷入过度减肥的深渊。这不仅会严重损害女性的身体健康,滋生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让人们在追求“小码”的过程中,面临经济、健康、心理等多重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童装化” 女装不仅对成年女性产生影响,对儿童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部分商家为制造热点话题,将所谓的 “奶辣风” 童装推向市场,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这种做法会干扰了儿童正常审美认知的形成,极有可能引发儿童心理早熟等问题,对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消费者、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者应增强自我审美意识,不被单一荒谬的时尚浪潮所裹挟,追求适合自身的美。其次,服装行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回归理性设计,根据真实的身材数据推出衣物,不要让设计为了“潮流”而丧失人文关怀。同时,公众应借助各类社交媒体,营造多元、积极的审美氛围,共同抵制畸形审美对女性的不良影响。让服装产品切实发挥服务人的功能,而不是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