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新问题

2025-04-11 09: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期,一系列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新状况、新问题引发热议。有未成年人遭遇网暴“开盒”、有的智能手表部分功能诱导沉迷、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整体不高……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凸显出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复杂性与严峻性,迫切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填补“真空”,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线。

数字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度融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与此同时,数据泄露、网络沉迷等风险也同步升级,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新挑战。当前,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进一步提前,更多低龄儿童在认知能力、风险判断力尚未成熟时便深度介入数字世界,更易受网络沉迷与不良内容的影响。网络消费低龄化、长时间上网挤占睡眠时间等,均成为威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隐性杀手”。

与此同时,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正成为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隐匿“土壤”。例如,“开盒”现象就是近年来新型网络暴力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标志性案例。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并在网络发布、引发网友对被“开盒”者进行舆论谴责的侵权行为,常伴随着恶意辱骂、骚扰甚至线下威胁。近年来,未成年人因隐私保护意识薄弱、社交平台信息过度暴露,成为“开盒”行为的主要受害者之一。有媒体就曾报道,一名13岁的男生在游戏中因失利被队友“开盒”,遭到陌生人的骚扰和威胁。令人痛心的是,为了“报复”,该名男生也频繁参与各种“开盒”,对他人进行骚扰和谩骂。

这些新情况揭示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短板。去年暑期,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启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从严处置网络平台“毒视频”“开盒乱象”等问题,正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靶向治理与主动回应。

除了压实网络平台的责任,我们也要认识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凝聚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合力,构建“主体协同、机制衔接、资源整合”的立体化保护格局和新型生态。越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越需要社会各界协同联动,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防护网。

当政府的制度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学校的教育实践、家庭的日常监护、社会的监督支持形成有机整体,这张防护网才能真正覆盖未成年人触网的每一个角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破解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新问题

2025年04月11日 09: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王家源

近期,一系列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新状况、新问题引发热议。有未成年人遭遇网暴“开盒”、有的智能手表部分功能诱导沉迷、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整体不高……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凸显出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复杂性与严峻性,迫切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填补“真空”,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线。

数字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度融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与此同时,数据泄露、网络沉迷等风险也同步升级,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新挑战。当前,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进一步提前,更多低龄儿童在认知能力、风险判断力尚未成熟时便深度介入数字世界,更易受网络沉迷与不良内容的影响。网络消费低龄化、长时间上网挤占睡眠时间等,均成为威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隐性杀手”。

与此同时,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正成为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隐匿“土壤”。例如,“开盒”现象就是近年来新型网络暴力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标志性案例。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并在网络发布、引发网友对被“开盒”者进行舆论谴责的侵权行为,常伴随着恶意辱骂、骚扰甚至线下威胁。近年来,未成年人因隐私保护意识薄弱、社交平台信息过度暴露,成为“开盒”行为的主要受害者之一。有媒体就曾报道,一名13岁的男生在游戏中因失利被队友“开盒”,遭到陌生人的骚扰和威胁。令人痛心的是,为了“报复”,该名男生也频繁参与各种“开盒”,对他人进行骚扰和谩骂。

这些新情况揭示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短板。去年暑期,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启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从严处置网络平台“毒视频”“开盒乱象”等问题,正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靶向治理与主动回应。

除了压实网络平台的责任,我们也要认识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凝聚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合力,构建“主体协同、机制衔接、资源整合”的立体化保护格局和新型生态。越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越需要社会各界协同联动,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防护网。

当政府的制度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学校的教育实践、家庭的日常监护、社会的监督支持形成有机整体,这张防护网才能真正覆盖未成年人触网的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