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日报》报道,近日,广州市荔湾区一名学生在家进行化学实验时发生爆炸导致受伤的事件,引发社会对青少年科学实践安全性的讨论。该学生因爆炸导致烧伤,眼睛、腹部等受伤严重。这一意外不仅暴露出家庭科学探索活动过程中潜藏的风险,更折射出当前科学教育热潮中安全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当“科学少年”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如何在激发创新精神与筑牢安全防线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如今,很多青少年在家中进行科学实验,家庭实验室逐渐成为培养科学兴趣的重要场所。但不同于学校实验室的专业环境,家庭环境往往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与应急设施。上述事故中使用的化学试剂若在专业实验室环境下操作,可以通过通风橱、护目镜、防爆柜等设备降低风险,但家庭环境中的简易设备,显然无法提供同等安全保障。这种环境落差使得原本可控的实验风险呈几何倍数放大。
同时,专业实验室通过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追踪系统、操作流程规范形成严密的安全网络。反观家庭实验场景,既没有《实验室安全手册》的指导,也缺少危险化学品获取渠道的监管——当前一些电商平台随意售卖实验套件却不配备安全指引的现象普遍存在,某些化学试剂甚至以“科普材料”名义流通。据报道,此次事件中受伤男孩由于对化学知识感兴趣,于是从图书馆借了化学书籍学习,并网购了各种化学实验器具和材料,自己在家做实验。实验材料监管盲区导致青少年在获取材料时,难以准确评估潜在危险,家长也可能因专业知识匮乏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形成安全隐患的“双重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