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去野外踏青的市民多起来,京郊多条徒步路线成了热门打卡地。然而不少市民反映,一些徒步路线周边遍布垃圾。近日,本报记者随机选择一条徒步路线,7公里走下来竟捡了6大袋垃圾,还有很多大块头的垃圾根本无法带下山。
据报道,很多徒步新手将垃圾随手丢;越野跑选手乱丢能量胶包装袋;建筑工地旁的山沟,堆着铁盖板、油漆桶、尼龙袋等建筑垃圾;部分机构为打广告,在树枝上缠上不干胶广告条,勒得树干都是伤痕……由于徒步路线不是景区,没有专人保洁,垃圾只能一直“躺”在山里。
不要乱扔垃圾,是每个人从小便知的道理;怎么一进山林,就开始“放飞自我”?塑料瓶等垃圾短时间内无法降解,对环境的破坏极大,更别提建筑垃圾了。春日山野美景里,垃圾“抢镜”、臭味呛鼻,画面极不和谐,影响市民游客的游览体验。徒步爱好者也好,户外运动者也罢,面对大自然都该有最基本的尊重,怎么不仅不自觉,反倒出手伤景,露出不文明的丑态?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本是赏心悦目之事。然而,从花样百出的“辣手摧花”,到不大雅观的任意攀爬,再到暗藏隐患的明火烧烤,屡屡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大煞风景,也着实扫兴。破窗效应之下,后来的游客可能加剧对美景的破坏,赏景岂不成了伤景?
网友开发的路线,不能沦为文明的荒漠,更不能沦为管理的无人区和肮脏的垃圾场。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与管理,比如,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执法力度;在热门徒步路线沿线增设垃圾桶并设置引导标识;尤其要严查偷倒建筑垃圾者。管理必然有成本,但与其到不得不管的时候再出手,不如提前下手。有人管、能追责,才能倒逼每个人带着环保与文明意识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