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废旧手机回收难题

2025-04-11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为各大应用场景的重要终端,手机在休闲娱乐、即时通信、智能控制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功能越来越多,迭代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高的闲置量和报废量。据行业数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或将达到60亿部,闲置和废弃手机的数量仍然还在增加。

废旧手机中含有金、银等贵金属,回收再利用具有很高潜在价值。不过,废旧手机数量虽然庞大,但参与回收的比例却不高。数据显示,在我国平均每年产生的6亿部至7亿部废旧手机中,回收处理量仅为2亿部至3亿部。由于回收手机通常面临较大折旧成本,很多人把已经“卖不上价”的手机直接锁进抽屉。

更重要的是,手机与个人隐私信息密切相关,即便旧手机已恢复出厂设置,但仍可以通过数据恢复软件获取聊天记录、支付信息等敏感数据。出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考虑,不少人宁愿选择将旧手机封存也不参与回收。

过去,废旧手机的回收行为具有碎片化特征,消费者大多选择二手平台转让闲置。近年来,旧手机流通的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数据泄露隐患、定价机制不透明、分级评定体系尚不完善、售后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成为废旧手机回收和流通环节中需要解决的痛点和堵点。

近日,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顺利完成试运行,并开始面向省会城市开通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芯碎无忧”微信小程序下单,选择上门服务或邮寄保密回收。手机将被送至专业的处置基地,经过安全拆解、机械破碎和末端熔炼等环节,实现安全销毁。整个过程可视化、可监控、可追溯,有效保障了消费者隐私和数据安全。

这样的集约化处置模式,有助于解决废旧手机回收中的数据安全难题,推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使闲置设备中潜藏的贵金属资源再度被唤醒,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废旧手机的充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加速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关于废旧手机回收过程中痛点和堵点的破解之道,集约化处置仅仅是第一步。从粗放回收到集约处置,再到精细利用的转型,才是推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转型过程需要技术创新、消费理念和市场机制的同步升级,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破解废旧手机回收难题

2025年04月11日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为各大应用场景的重要终端,手机在休闲娱乐、即时通信、智能控制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功能越来越多,迭代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高的闲置量和报废量。据行业数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或将达到60亿部,闲置和废弃手机的数量仍然还在增加。

废旧手机中含有金、银等贵金属,回收再利用具有很高潜在价值。不过,废旧手机数量虽然庞大,但参与回收的比例却不高。数据显示,在我国平均每年产生的6亿部至7亿部废旧手机中,回收处理量仅为2亿部至3亿部。由于回收手机通常面临较大折旧成本,很多人把已经“卖不上价”的手机直接锁进抽屉。

更重要的是,手机与个人隐私信息密切相关,即便旧手机已恢复出厂设置,但仍可以通过数据恢复软件获取聊天记录、支付信息等敏感数据。出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考虑,不少人宁愿选择将旧手机封存也不参与回收。

过去,废旧手机的回收行为具有碎片化特征,消费者大多选择二手平台转让闲置。近年来,旧手机流通的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数据泄露隐患、定价机制不透明、分级评定体系尚不完善、售后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成为废旧手机回收和流通环节中需要解决的痛点和堵点。

近日,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顺利完成试运行,并开始面向省会城市开通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芯碎无忧”微信小程序下单,选择上门服务或邮寄保密回收。手机将被送至专业的处置基地,经过安全拆解、机械破碎和末端熔炼等环节,实现安全销毁。整个过程可视化、可监控、可追溯,有效保障了消费者隐私和数据安全。

这样的集约化处置模式,有助于解决废旧手机回收中的数据安全难题,推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使闲置设备中潜藏的贵金属资源再度被唤醒,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废旧手机的充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加速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关于废旧手机回收过程中痛点和堵点的破解之道,集约化处置仅仅是第一步。从粗放回收到集约处置,再到精细利用的转型,才是推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转型过程需要技术创新、消费理念和市场机制的同步升级,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