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企业信用评价市场鱼龙混杂,只需提供企业营业执照,无行政处罚记录,就能办AAA级信用证书。
这些机构有多离谱?两三个人加一台打印机,“今天交钱,明天拿证”,从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证书、AAA级诚信经营示范单位证书,到诚信企业家、诚信职业经理人证书等,“评”出的证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要不是还需等上一天的制作时间才能拿证,这些机构几乎与街边的复印店无异了。
为何这些机构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收钱印证”?准入门槛低和监管滞后是主要原因。据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与债券评级机构不同,企业信用评价服务属于工商登记中的一般业务,无须前置审批,也无须在人民银行进行备案。本就是“自卖自夸”的证书,背后的“王婆”还是谁都能当、无人看管,信用几何,不言而喻。
然而,这些不靠谱、不合规的评价机构,生意却异常红火,有的机构更是为2000多家企业办理过信用等级评定。这其中,显然有很大一部分属“知假买假”。
事实上,每一条灰色产业链条的形成,皆离不开“错误需求”的推动,信用证书市场亦是如此。不妨刨根问底,问问这份错误需求如何产生,为何这些企业热衷买“假证”?市场的急功近利是罪魁祸首——部分企业为中标政府项目或获取融资,将信用证书视为“加分工具”。可是老老实实地评价又“不自信”,于是试图浑水摸鱼,在证书造假上找捷径。企业有所好,市场自然有所投。而且,花正规价格十分之一不到的价钱就能买到以假乱真的信用证书,投机企业自然乐意。同时,监管缺失更让这些本是见不得光的勾当更加肆无忌惮,“消费者看到的全是AAA级最高等级评价,没有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