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民白女士在一家宠物店花费近2000元购买的雪纳瑞幼犬,不到一周便因细小病毒死亡。据报道,这并非个案,有多人在该宠物店购买宠物后遇到类似情况。当地市场监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宠物店5年内多次更换法人,今年已接到多起投诉。(4月10日 极目新闻)
“星期宠”现象屡见不鲜,其危害已引发广泛关注。在《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宠物消费中的‘星期宠’维权纠纷”赫然在列。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宠物交易市场的沉疴积弊,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公然践踏。
“星期宠”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成为顽疾,根源在于其背后精心设计的灰色产业链与欺诈套路。这些无良商家往往以“低价”为诱饵吸引顾客,将健康状况堪忧、甚至带病的幼宠仓促售出。他们深谙消费者心理——在活泼可爱的“萌宠”面前,人们容易冲动消费;而幼宠更换环境后极易发病的“应激窗口期”,恰好成为他们推卸责任、玩弄“时间差”的借口。更狡猾的是,频繁更换注册主体、伪造身份信息等手段,使得消费者即便历经波折胜诉,也往往面临执行难、损失难以追回的困境。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式经营,本质上是对监管漏洞的恶意利用。
在这条残酷的“星期宠”产业链上,受害者远不止是蒙受经济和情感损失的消费者。那些被当作“一次性商品”“快消品”来繁殖的宠物,从降生那一刻起,就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为了极限压缩成本,无良商家无所不用其极:在条件恶劣的“黑作坊”式繁殖场,母宠被迫沦为“生育机器”,进行永无止境的繁育;幼崽则在肮脏拥挤、疫病横行的环境中挣扎求生,其免疫力低下几乎是必然结果。运输途中,大量健康状况不明的宠物被野蛮地塞进密闭空间,交叉感染、病情加剧的风险急剧增加。抵达宠物店后,即便明知宠物已患病,商家也会通过注射药物等手段,强行维持其表面的“活泼”假象,诱骗不知情的消费者购买,最终酿成生命与信任的双重悲剧。鲜活的生命绝不该被当作流水线上的冰冷商品,动物的痛苦更不应成为商家血腥牟利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