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陕西历史博物馆宣布取消闭馆日,当北京城市图书馆的灯光亮至深夜,这些“不打烊”的文化场馆正在重塑现代都市的精神地标。据4月8日《法治日报》报道,越来越多都市人选择在夜晚走进文化场馆充电学习。这场静悄悄的文化服务变革,是公共文化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深刻转型。
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本质是打破文化资源的时间壁垒。在传统“朝九晚五”模式下,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的开放时间与上班族作息形成“时空错位”,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资源的隐性浪费,公众对此深感遗憾。近年来,天津“天图夜读”成为职场人的精神港湾,不少地方探索“博物馆奇妙夜”的夜场服务,盛况空前,这些都证明延时服务有效释放了文化设施的公共价值。同时,这种延长服务时间的微小转变,给不同职业、不同作息的群体享受文化盛宴带来了便利,值得借鉴推广。
当然,并非所有地方、所有文化场馆都适合延时服务,我们还需因地制宜,结合现实条件和公众需求,寻找平衡点。比如,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运营成本的合理分担、服务质量的稳定保障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当前,部分场馆出现“空壳开放”现象令人遗憾——有灯光无服务,有场馆无内容,暴露出简单延长开放时间与配套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值得警惕的是,若将延时服务异化为政绩工程,追求“灯火通明”的表象而忽视实质内容,反而会造成公共资源的二次浪费。
又如,构建可持续的延时服务体系需要创新思维。在运营层面,可建立“动态延时”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特征,对考试季的图书馆、旅游季的博物馆实施弹性开放。不少地方文化场馆的“预约制+错峰服务”就值得点赞,既控制人流又降低能耗,显示出精准化管理的优势。在资源整合方面,可探索“文化联盟”模式,让区域内场馆共享讲解员、安保等专业力量,破解中小场馆的人力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