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5-04-10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农业强国的蓝图,是需要持续泼墨的写意长卷。我们应以土地为纸、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续写传奇,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未来,我国应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补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短板,夯实产能、打牢基础,全方位筑实粮食安全根基,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安全是经济命题,更是政治考题。当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关税大战烽烟四起,我国有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更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底气在于,我国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中国饭碗分量更足,能够有效应对国内消费升级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隐忧犹存,粮食供需长期保持紧平衡,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突破;粮食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储备调节机制还需完善,安全治理效能有待加强。

未来,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耕地红线,也要让育种技术、数字农业、智能农机等“硬科技”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应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健全水利设施网络,挖掘耕地增产潜力。农业科技的每次突破都在重塑粮食安全的底层逻辑,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农业将不再“靠天吃饭”,真正实现旱涝保收。

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是实现粮食高位增产关键抓手。针对粮食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问题,应在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的基础上,促进种植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持续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薯类杂粮,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潜力,拓展油茶、动物油脂等油源。毫不放松抓好蔬菜、肉蛋奶、甘蔗等的生产,确保“菜篮子”“奶瓶子”“肉盘子”“糖罐子”安全。

粮食比较效益低,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激发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针对主产区面临的粮财倒挂、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应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制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入可按规定用于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等,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

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是解决粮食供给区域性不平衡、结构性短缺、周期性波动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应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建立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实现信息化监管全覆盖,确保粮食储存安全。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推进粮食播种、收获、储运、加工、消费等全链条全环节节约减损,完善反食品浪费制度。

农业强国的蓝图,是需要持续泼墨的写意长卷。我们应以土地为纸、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续写传奇,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5年04月10日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农业强国的蓝图,是需要持续泼墨的写意长卷。我们应以土地为纸、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续写传奇,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未来,我国应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补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短板,夯实产能、打牢基础,全方位筑实粮食安全根基,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安全是经济命题,更是政治考题。当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关税大战烽烟四起,我国有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更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底气在于,我国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中国饭碗分量更足,能够有效应对国内消费升级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隐忧犹存,粮食供需长期保持紧平衡,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突破;粮食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储备调节机制还需完善,安全治理效能有待加强。

未来,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耕地红线,也要让育种技术、数字农业、智能农机等“硬科技”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应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健全水利设施网络,挖掘耕地增产潜力。农业科技的每次突破都在重塑粮食安全的底层逻辑,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农业将不再“靠天吃饭”,真正实现旱涝保收。

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是实现粮食高位增产关键抓手。针对粮食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问题,应在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的基础上,促进种植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持续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薯类杂粮,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潜力,拓展油茶、动物油脂等油源。毫不放松抓好蔬菜、肉蛋奶、甘蔗等的生产,确保“菜篮子”“奶瓶子”“肉盘子”“糖罐子”安全。

粮食比较效益低,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激发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针对主产区面临的粮财倒挂、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应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制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入可按规定用于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等,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

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是解决粮食供给区域性不平衡、结构性短缺、周期性波动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应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建立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实现信息化监管全覆盖,确保粮食储存安全。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推进粮食播种、收获、储运、加工、消费等全链条全环节节约减损,完善反食品浪费制度。

农业强国的蓝图,是需要持续泼墨的写意长卷。我们应以土地为纸、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续写传奇,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