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明星“打鸟”的话题效应

2025-04-10 07:10 来源:南方日报

“你的摄影小李已上线。”最近,演员李现收获了官方点赞。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发文称,演员李现果然不负“花鸟使”之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打鸟”多个相关话题。

古诗有云:“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不过,彼“打鸟”并非此“打鸟”,它源于摄影圈行话,主要指的是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类似用“长枪短炮”去“射击”,要求遵守摄影伦理,不打扰、不诱拍、不伤害——学会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关爱。

“打鸟”一词此番出圈,固然始于明星效应,但又不止于此。上文提到的“花鸟使”,正是李现在古装剧《国色芳华》中的角色,身负搜罗奇花异鸟之责。有趣的是,现实中,李现不仅当了一回科普“代言人”,也堪称生态“体验官”,被多地文旅接连热情邀约。如果说明星流量是生态议题的“曝光补偿”,那么在关爱动物这条“引导线”上,公众的参与则拉大了故事的“景深”。

这既彰显了各地的“生态自信”,也不失为借势营销的契机。人们也可从中勾勒观鸟地图,解锁各地物候与风情。最近,不少网友就“喊话”李现:“我在珠海等你!”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了“候鸟的天堂”。

动物会给生态成色“投票”,人也是如此。观鸟经济的兴起正是一例。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内地的观鸟爱好者人群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到2023年底已达34万人,相较2018年的14万人翻了1倍有多,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观鸟看似“无用”,却自带情绪价值和审美趣味。不需要多炫的装备,也能与自然对话,在每一次快门的按动中,完成对生活的“构图”,对生命的“定格”,对生态的“聚焦”。

看(kān)好鸟,才能看(kàn)好鸟。作为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广东近年来的鸟类种群、数量均在迅速攀升,历史记录有野生鸟类584种,迁徙候鸟412种,爱鸟护鸟蔚然成风。目前,全省正在开展春季护鸟专项行动,各地的候鸟保护立法与执法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乐见更多的“花鸟使”,不仅以镜头记录羽翼之美,更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乐见明星“打鸟”的话题效应

2025年04月10日 07:10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你的摄影小李已上线。”最近,演员李现收获了官方点赞。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发文称,演员李现果然不负“花鸟使”之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打鸟”多个相关话题。

古诗有云:“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不过,彼“打鸟”并非此“打鸟”,它源于摄影圈行话,主要指的是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类似用“长枪短炮”去“射击”,要求遵守摄影伦理,不打扰、不诱拍、不伤害——学会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关爱。

“打鸟”一词此番出圈,固然始于明星效应,但又不止于此。上文提到的“花鸟使”,正是李现在古装剧《国色芳华》中的角色,身负搜罗奇花异鸟之责。有趣的是,现实中,李现不仅当了一回科普“代言人”,也堪称生态“体验官”,被多地文旅接连热情邀约。如果说明星流量是生态议题的“曝光补偿”,那么在关爱动物这条“引导线”上,公众的参与则拉大了故事的“景深”。

这既彰显了各地的“生态自信”,也不失为借势营销的契机。人们也可从中勾勒观鸟地图,解锁各地物候与风情。最近,不少网友就“喊话”李现:“我在珠海等你!”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了“候鸟的天堂”。

动物会给生态成色“投票”,人也是如此。观鸟经济的兴起正是一例。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内地的观鸟爱好者人群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到2023年底已达34万人,相较2018年的14万人翻了1倍有多,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观鸟看似“无用”,却自带情绪价值和审美趣味。不需要多炫的装备,也能与自然对话,在每一次快门的按动中,完成对生活的“构图”,对生命的“定格”,对生态的“聚焦”。

看(kān)好鸟,才能看(kàn)好鸟。作为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广东近年来的鸟类种群、数量均在迅速攀升,历史记录有野生鸟类584种,迁徙候鸟412种,爱鸟护鸟蔚然成风。目前,全省正在开展春季护鸟专项行动,各地的候鸟保护立法与执法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乐见更多的“花鸟使”,不仅以镜头记录羽翼之美,更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