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一节的夜校课被抢空,年轻人为何爱上“夜生活2.0”?

2025-04-10 06:55 来源:红网

据央视网报道,2025年上海夜校持续火热,市民呈现“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新趋势。夜校春季班推出了80门国潮主题课程,主打国潮,包括茶艺、国画、中式服饰制作等,平均算下来上一节课只需50元,课程开放当天即被抢空。

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掀起了一股“夜校热”。传统夜校曾是职场人“充电”的地方,主打职业技能提升,而如今的夜校则更像一种生活方式。课程涵盖戏曲唱腔、书法篆刻、古法烹饪等国潮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满足兴趣、缓解焦虑的精神消费。有学员表示:“白天面对电脑,晚上摸一摸陶土,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

这种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高性价比”休闲方式的追捧。相比动辄数百元的密室逃脱、网红餐厅,50元一节的夜校课既能学技能,又能社交,甚至成为新的“打卡”方式。夜校,正从“补习班”升级为都市人的“社交学校”。并且,夜校学员中不乏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白领。他们不缺知识,缺的是“接地气”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社交盛行的当下,亲手制作一件漆器、学唱一段京剧,反而成了稀缺的“真实感”。夜校提供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抗“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方式。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反算法”的学习热潮,反映了年轻人对“确定性”的渴望。在充满变数的职场环境中,掌握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艺,能带来难得的掌控感。夜校课堂上,学员们不用面对KPI考核,只需专注手中的一针一线、一笔一画,这种“心流体验”正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剂良药。苏绣、京剧脸谱、古琴等“老手艺”通过轻量化教学吸引年轻人,甚至带动相关行业的就业。

这种“国潮+夜校”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文化传承的门槛,更让传统技艺融入了现代生活。当年轻人愿意为50元的课程买单,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日常。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夜校正在重塑文化消费的生态。一些学员从兴趣出发,逐渐成为消费者,甚至转型为从业者。这种“兴趣+职业”的转化路径,为传统文化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夜校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城市公共服务精准对接需求的结果。上海市群艺馆负责人介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市场上缺乏低价优质的学习渠道。”50元的定价,正是基于“让文化普惠”的理念。

这门50元的课程,买的不仅是一技之长,更是一份对抗时代焦虑的底气,一段属于自己的“人间烟火”。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0元一节的夜校课被抢空,年轻人为何爱上“夜生活2.0”?

2025年04月10日 06:55   来源:红网   裴琳

据央视网报道,2025年上海夜校持续火热,市民呈现“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新趋势。夜校春季班推出了80门国潮主题课程,主打国潮,包括茶艺、国画、中式服饰制作等,平均算下来上一节课只需50元,课程开放当天即被抢空。

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掀起了一股“夜校热”。传统夜校曾是职场人“充电”的地方,主打职业技能提升,而如今的夜校则更像一种生活方式。课程涵盖戏曲唱腔、书法篆刻、古法烹饪等国潮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满足兴趣、缓解焦虑的精神消费。有学员表示:“白天面对电脑,晚上摸一摸陶土,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

这种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高性价比”休闲方式的追捧。相比动辄数百元的密室逃脱、网红餐厅,50元一节的夜校课既能学技能,又能社交,甚至成为新的“打卡”方式。夜校,正从“补习班”升级为都市人的“社交学校”。并且,夜校学员中不乏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白领。他们不缺知识,缺的是“接地气”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社交盛行的当下,亲手制作一件漆器、学唱一段京剧,反而成了稀缺的“真实感”。夜校提供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抗“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方式。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反算法”的学习热潮,反映了年轻人对“确定性”的渴望。在充满变数的职场环境中,掌握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艺,能带来难得的掌控感。夜校课堂上,学员们不用面对KPI考核,只需专注手中的一针一线、一笔一画,这种“心流体验”正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剂良药。苏绣、京剧脸谱、古琴等“老手艺”通过轻量化教学吸引年轻人,甚至带动相关行业的就业。

这种“国潮+夜校”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文化传承的门槛,更让传统技艺融入了现代生活。当年轻人愿意为50元的课程买单,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日常。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夜校正在重塑文化消费的生态。一些学员从兴趣出发,逐渐成为消费者,甚至转型为从业者。这种“兴趣+职业”的转化路径,为传统文化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夜校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城市公共服务精准对接需求的结果。上海市群艺馆负责人介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市场上缺乏低价优质的学习渠道。”50元的定价,正是基于“让文化普惠”的理念。

这门50元的课程,买的不仅是一技之长,更是一份对抗时代焦虑的底气,一段属于自己的“人间烟火”。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