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不达标、发动机故障、反光标识不完整……机动车有这些毛病,居然一换地儿就能顺利通过“全身体检”。据新华社报道,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鹿邑县等地多家机动车检测站,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其主要客户群是邻近的安徽等地车主。目前,周口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暂停涉事检测机构相关业务,并对全市机动车检测机构排查整治。
没有反光标识,暗藏事故风险;汽车尾气超标,加重空气污染;发动机故障,更会严重威胁驾驶员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问题车检测“跨省就过”,跨出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的国家标准线;异地检测站“给钱包过”,对正常送检的车主和本分经营检测业务的机构都不公平。
机动车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才能上路行驶,检测机构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因为“问题检测”需求较大且暴利诱人;之所以罔顾操守与法规,是因为监管环节有空子可钻。据报道,沈丘县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直言:“设备数据很专业,我们也看不明白;市局没有专家,县级执法人员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基本的专业素养都没有,连商家障眼法都看不穿,就不配待在岗位上;如果明知其中有猫腻,却以技术原因为自己打掩护,那性质更为严重。
破解机动车检测乱象,先要针对监管短板,组织专业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别闹“外行管内行”的笑话。涉事检测站开在省际毗邻地区,难免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应推动省际机动车检测数据互联互通,增加跨省市、跨部门联合检查。同时,还要揪出介绍“包过”服务的黄牛、中介,对频繁跨省检测车辆建立预警名单,铲除车检灰产的生存土壤。对此次涉事检测站,更应依法严惩,在业内形成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