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原价票售罄,加价多少你能接受呢?当官网等渠道买不到原价票的时候,有的消费者会尝试在二级票务平台上购票。然而,花了几倍的价格,却未必能顺利把票拿到手。(4月9日央广网)
最近几年,文娱演出市场日益火爆,部分热门演出更是“一票难求”,甚至还掀起了“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连锁效应。面对市场的热辣滚烫,文娱演出市场逐渐形成以一级专业票务机构为主导,二级票务机构为辅的共存格局——通过二级票务平台的动态定价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演出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有鉴于此,不少消费者在购票时,也愿意将目光转投于二级票务平台,从中“捡漏”。
无论是溢价购买还是拿到折扣,能看到心仪的演出总是皆大欢喜。但若是想要退票,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演出前一天才能知道出票结果”“买了票却无法出票”“买到‘轮椅票’导致无法退票”……付款容易售后难的戏码接二连三上演。二手票务市场乱象频出,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消解了他们观看演出的热情。而一旦消费者提出售后申诉,不少二级票务平台还频频喊冤,将矛盾冲突引向入驻商家,从而在纠纷中“完美隐身”。
票务市场作为连接消费者与演出的桥梁,其责任不应止步于促成交易,而应当建立公正、透明的售票机制。细究问题根源,入驻商家审核缺位、退票机制不透明、票源不透明等都是突出问题。对此,平台仅用“平台本身并不销售票品”“只是为演出票的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和撮合服务”等话术就想“甩锅”,不仅暴露了售后环节的责任缺失,也折射出其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