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二级票务平台随意“甩锅”

2025-04-10 06:41 来源:广州日报

如果原价票售罄,加价多少你能接受呢?当官网等渠道买不到原价票的时候,有的消费者会尝试在二级票务平台上购票。然而,花了几倍的价格,却未必能顺利把票拿到手。(4月9日央广网)

最近几年,文娱演出市场日益火爆,部分热门演出更是“一票难求”,甚至还掀起了“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连锁效应。面对市场的热辣滚烫,文娱演出市场逐渐形成以一级专业票务机构为主导,二级票务机构为辅的共存格局——通过二级票务平台的动态定价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演出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有鉴于此,不少消费者在购票时,也愿意将目光转投于二级票务平台,从中“捡漏”。

无论是溢价购买还是拿到折扣,能看到心仪的演出总是皆大欢喜。但若是想要退票,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演出前一天才能知道出票结果”“买了票却无法出票”“买到‘轮椅票’导致无法退票”……付款容易售后难的戏码接二连三上演。二手票务市场乱象频出,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消解了他们观看演出的热情。而一旦消费者提出售后申诉,不少二级票务平台还频频喊冤,将矛盾冲突引向入驻商家,从而在纠纷中“完美隐身”。

票务市场作为连接消费者与演出的桥梁,其责任不应止步于促成交易,而应当建立公正、透明的售票机制。细究问题根源,入驻商家审核缺位、退票机制不透明、票源不透明等都是突出问题。对此,平台仅用“平台本身并不销售票品”“只是为演出票的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和撮合服务”等话术就想“甩锅”,不仅暴露了售后环节的责任缺失,也折射出其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二级票务平台是文娱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从长远计,相关平台还应主动作为,比如严格审核卖家资质、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只有真正扛起主体责任,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容二级票务平台随意“甩锅”

2025年04月10日 06:41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如果原价票售罄,加价多少你能接受呢?当官网等渠道买不到原价票的时候,有的消费者会尝试在二级票务平台上购票。然而,花了几倍的价格,却未必能顺利把票拿到手。(4月9日央广网)

最近几年,文娱演出市场日益火爆,部分热门演出更是“一票难求”,甚至还掀起了“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连锁效应。面对市场的热辣滚烫,文娱演出市场逐渐形成以一级专业票务机构为主导,二级票务机构为辅的共存格局——通过二级票务平台的动态定价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演出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有鉴于此,不少消费者在购票时,也愿意将目光转投于二级票务平台,从中“捡漏”。

无论是溢价购买还是拿到折扣,能看到心仪的演出总是皆大欢喜。但若是想要退票,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演出前一天才能知道出票结果”“买了票却无法出票”“买到‘轮椅票’导致无法退票”……付款容易售后难的戏码接二连三上演。二手票务市场乱象频出,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消解了他们观看演出的热情。而一旦消费者提出售后申诉,不少二级票务平台还频频喊冤,将矛盾冲突引向入驻商家,从而在纠纷中“完美隐身”。

票务市场作为连接消费者与演出的桥梁,其责任不应止步于促成交易,而应当建立公正、透明的售票机制。细究问题根源,入驻商家审核缺位、退票机制不透明、票源不透明等都是突出问题。对此,平台仅用“平台本身并不销售票品”“只是为演出票的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和撮合服务”等话术就想“甩锅”,不仅暴露了售后环节的责任缺失,也折射出其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二级票务平台是文娱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从长远计,相关平台还应主动作为,比如严格审核卖家资质、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只有真正扛起主体责任,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