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促进数字中文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语言文字服务数字教育、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的实际能力,推进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字中文作为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复合性生产要素。既懂语言规律又精通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实现语言技术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语言智能产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同时也面临“技术迭代快”与“应用落地慢”的结构性矛盾。大语言模型、多模态交互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中文数字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智能服务场景适配性弱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源在于传统语言学人才缺乏计算思维,而信息技术人才又难以把握中国语言文字的本体特征和社会功能。只有通过培养“语言+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
众所周知,培养复合型人才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意见》也提出支持高等学校语言学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加强“语言+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考虑到人工智能的学科特性,在培养中应注重实现语言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乃至具体应用领域的有机贯通:既要深谙中国语言文字的音、形、义、逻辑等本体规律,又要掌握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资源构建等工程技能,还需理解语言在数字教育、文化传承等场景中的功能特性。这就要求当前教育体系打破专业藩篱,在课程设置中建立“语言本体—数字建模—场景应用”的渐进培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