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的发展水平和治理能效,关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这一重要指示为各地区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县域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连接城乡的枢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各县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文化传承、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形成独特比较优势的客观基础,决定了其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从陕西柞水的“小木耳”变成“金耳朵”,到浙江乐清深耕电气产业集群,各地涌现的“一县一业”“一乡一特”生动实践,正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的鲜活案例。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县域产业特色元素体现不突出,照抄照搬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县域产业链条较短、层次不高,价值创造能力有待提升;中西部地区一些县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亟待增强;等等。“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正是在深刻洞察县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各县域立足差异与比较优势,科学研判自身功能定位与主攻方向,从而精准施策、扬长补短,破解难题、塑造新优势。
“错位发展”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并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对于县域而言,“错位”首先必须深深植根于自身的“家底”,即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显性优势”以及文化积淀、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效能等“隐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土特产”文章,正是点明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种基于本土禀赋的比较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起点。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发展阶段的演进,过去的优势可能减弱,新的机遇窗口不断开启。因此,“错位发展”更需秉持发展眼光和创新思维,不仅要立足当前“有什么”,更要前瞻性谋划“能发展什么”“应发展什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疏解、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和市场前沿,积极培育“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胜势,将潜在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与市场效益。比如,农业大县可对接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特色化农产品的需求,发展精深加工和品牌农业;工业强县可瞄准产业链升级方向,推动工业融入区域价值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