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打响钢铁工业保卫战

2025-04-09 0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钢铁在欧洲不仅是传统工业部门,更是其经济体系的基石。据统计,欧盟钢铁行业直接雇用员工超过32万人,间接支撑约260万个就业岗位。从德国鲁尔区的巨型钢厂到意大利北部的精密特种钢制造商,钢铁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布满欧洲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盟钢铁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没有自主的钢铁产能,欧盟的国防自主和战略自主目标将无从谈起。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言,没有钢铁的欧洲,注定将成为地缘政治的附庸。

随着美国政府开始对所有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以及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欧盟决策者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贸易争端,更是关系欧洲工业体系生死存亡的战略挑战。当地时间4月7日,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准备动用“一切贸易防御手段”应对美关税冲击,将于4月15日起实施第一轮对美反制关税。当天晚些时候,欧盟委员会向成员国提议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以回应美方钢铝关税措施。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征收关税商品范围广泛,甚至包括钻石、鸡蛋、香肠和禽肉等。

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发布了“新钢铁与金属产业行动计划”,旨在增强行业竞争力,应对美国钢铁关税的潜在影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宣布新计划时表示,“这不仅是在拯救一个产业,更是在捍卫欧洲的未来”。

当前,欧盟钢铁行业陷入多重危机,情况十分复杂。首先是贸易危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欧盟对美钢铁出口立即萎缩。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欧盟对美钢铁出口同比下降42%,减少约150万吨。德国和意大利钢铁行业备受打击。

其次是产业危机。据欧洲钢铁工业协会统计,过去10年间,欧盟已失去近10万个钢铁工作岗位。德国企业蒂森克虏伯2024年底宣布的5000人裁员计划只是冰山一角。乌克兰危机更导致欧洲能源成本高企,使得欧洲钢企几乎回天乏术,国际竞争力和投资能力持续弱化。

最后是转型危机。根据欧盟绿色新政要求,钢铁行业必须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氢能炼钢等新技术需要巨额投资,仅仅一个中型氢能钢厂就需要约50亿欧元的前期投入。虽然目前欧盟已经放慢了绿色步伐,但欧洲钢铁业的转型阵痛却很难缓解。

面对危机,欧盟新政策倡议构建一个包含贸易防御、产业政策和绿色转型在内的三维应对体系。

在贸易防御方面有3项举措。一是削减钢铁进口配额。欧委会决定从4月份起将进口配额削减15%,这并非简单的数量控制,而是基于市场监测的智能调节机制。通过实时钢铁贸易数据平台,当某类产品进口增速超过警戒线时,将自动触发额外保护措施。

二是升级反倾销手段。欧盟对埃及、日本等国热轧钢征收的反倾销税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价格倾销,还首次将“环境倾销”纳入评估体系。这为未来实施“绿色反倾销”奠定了基础。

三是完善原产地规则。新引入的“熔炼与浇铸”规则试图封堵通过简单加工改变原产地的漏洞。

在产业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欧盟将从2026年起,开始实施新的公共采购规定。例如在国防、能源等关键领域,政府采购的钢铁产品必须满足“欧洲含量”标准。这一措施照搬美国的《购买美国货法案》,但通过更精细的设计避免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冲突。

其次是融资创新,欧洲“工业脱碳银行”提供1000亿欧元进行反向拍卖,钢铁企业竞标政府补贴时,需承诺具体的减排目标和就业保障。这种市场化分配方式大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再次是帮助相关企业控制能源成本。欧盟正在建立钢铁行业专用电力市场,允许企业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签订20年期的固定价格购电协议,以期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

在绿色转型方面化危为机。欧盟将设立300亿欧元“绿色工业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钢铁行业的脱碳进程。欧盟正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氢能钢铁集群,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显著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转型风险。

欧盟还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强化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升级版CBAM将扩大产品覆盖范围,并引入“碳强度分级”制度。不同排放水平的进口钢铁将面临差别化关税。另外是废钢回收。欧委会制定了70%废钢回收利用目标,鼓励政策包括废钢出口限制、回收技术研发补贴,以及建立欧洲废钢交易中心等。

钢铁产业的兴衰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反映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未来全球钢铁市场可能出现更加碎片化的趋势,欧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可能会导致市场进一步分裂。美国优先政策以邻为壑,使得世界贸易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欧盟在保护其钢铁工业这一过程中能否维持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保持开放性,将决定其未来的战略地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翁东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洲打响钢铁工业保卫战

2025年04月09日 0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钢铁在欧洲不仅是传统工业部门,更是其经济体系的基石。据统计,欧盟钢铁行业直接雇用员工超过32万人,间接支撑约260万个就业岗位。从德国鲁尔区的巨型钢厂到意大利北部的精密特种钢制造商,钢铁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布满欧洲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盟钢铁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没有自主的钢铁产能,欧盟的国防自主和战略自主目标将无从谈起。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言,没有钢铁的欧洲,注定将成为地缘政治的附庸。

随着美国政府开始对所有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以及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欧盟决策者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贸易争端,更是关系欧洲工业体系生死存亡的战略挑战。当地时间4月7日,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准备动用“一切贸易防御手段”应对美关税冲击,将于4月15日起实施第一轮对美反制关税。当天晚些时候,欧盟委员会向成员国提议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以回应美方钢铝关税措施。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征收关税商品范围广泛,甚至包括钻石、鸡蛋、香肠和禽肉等。

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发布了“新钢铁与金属产业行动计划”,旨在增强行业竞争力,应对美国钢铁关税的潜在影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宣布新计划时表示,“这不仅是在拯救一个产业,更是在捍卫欧洲的未来”。

当前,欧盟钢铁行业陷入多重危机,情况十分复杂。首先是贸易危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欧盟对美钢铁出口立即萎缩。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欧盟对美钢铁出口同比下降42%,减少约150万吨。德国和意大利钢铁行业备受打击。

其次是产业危机。据欧洲钢铁工业协会统计,过去10年间,欧盟已失去近10万个钢铁工作岗位。德国企业蒂森克虏伯2024年底宣布的5000人裁员计划只是冰山一角。乌克兰危机更导致欧洲能源成本高企,使得欧洲钢企几乎回天乏术,国际竞争力和投资能力持续弱化。

最后是转型危机。根据欧盟绿色新政要求,钢铁行业必须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氢能炼钢等新技术需要巨额投资,仅仅一个中型氢能钢厂就需要约50亿欧元的前期投入。虽然目前欧盟已经放慢了绿色步伐,但欧洲钢铁业的转型阵痛却很难缓解。

面对危机,欧盟新政策倡议构建一个包含贸易防御、产业政策和绿色转型在内的三维应对体系。

在贸易防御方面有3项举措。一是削减钢铁进口配额。欧委会决定从4月份起将进口配额削减15%,这并非简单的数量控制,而是基于市场监测的智能调节机制。通过实时钢铁贸易数据平台,当某类产品进口增速超过警戒线时,将自动触发额外保护措施。

二是升级反倾销手段。欧盟对埃及、日本等国热轧钢征收的反倾销税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价格倾销,还首次将“环境倾销”纳入评估体系。这为未来实施“绿色反倾销”奠定了基础。

三是完善原产地规则。新引入的“熔炼与浇铸”规则试图封堵通过简单加工改变原产地的漏洞。

在产业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欧盟将从2026年起,开始实施新的公共采购规定。例如在国防、能源等关键领域,政府采购的钢铁产品必须满足“欧洲含量”标准。这一措施照搬美国的《购买美国货法案》,但通过更精细的设计避免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冲突。

其次是融资创新,欧洲“工业脱碳银行”提供1000亿欧元进行反向拍卖,钢铁企业竞标政府补贴时,需承诺具体的减排目标和就业保障。这种市场化分配方式大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再次是帮助相关企业控制能源成本。欧盟正在建立钢铁行业专用电力市场,允许企业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签订20年期的固定价格购电协议,以期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

在绿色转型方面化危为机。欧盟将设立300亿欧元“绿色工业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钢铁行业的脱碳进程。欧盟正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氢能钢铁集群,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显著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转型风险。

欧盟还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强化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升级版CBAM将扩大产品覆盖范围,并引入“碳强度分级”制度。不同排放水平的进口钢铁将面临差别化关税。另外是废钢回收。欧委会制定了70%废钢回收利用目标,鼓励政策包括废钢出口限制、回收技术研发补贴,以及建立欧洲废钢交易中心等。

钢铁产业的兴衰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反映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未来全球钢铁市场可能出现更加碎片化的趋势,欧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可能会导致市场进一步分裂。美国优先政策以邻为壑,使得世界贸易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欧盟在保护其钢铁工业这一过程中能否维持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保持开放性,将决定其未来的战略地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翁东辉)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