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一篇名为《游戏少年逆袭发顶刊,武汉伢李展拿下雷军奖》的推文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文中关于该学生科研“逆袭”,以及其与女友分工的表述,被一些网友认为存在刻板印象,缺乏教育意义。
这并非孤例。此前每逢毕业季,部分高校的公众号都会准时推出一批“寝室全员保研”的宣传稿,套路化的写作不免让读者感到厌倦;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奖学金获奖者的宣传稿中使用了“24/67656”的数字比例,很多学生表示“人不是数字,我拒绝做分母”;就在一周前,海南师范大学宣传其教师在《自然》杂志发文实现“零的突破”,却被网友扒出只是一封“读者来信”,随后以删稿尴尬收场……另有个别宣传稿透露出学术不端、来路不正等蛛丝马迹,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究竟是读者的口味“变刁了”,还是高校“没招了”?细读这些“翻车”的推文,有一点很值得反思——推文背后的团队并非敷衍了事,恰恰是太想出新出彩,以至于“用力过猛”。比如,用数字做文章,却选择了不恰当的统计标准,造成“拉踩”的意外效果;再比如,炒作所谓“全员保研”的“佳绩”,却并未深究背后的含金量。
武大此次引发争议的推文同样也是如此。从文章标题可看出,作者的本意是“反套路”,塑造一个浪子回头、努力拼搏且善于调控自我的学霸形象,然而最终却陷入了“全方位造神”的怪圈之中:在科研方面的介绍含混不清,对于进组和查重等问题的叙述缺乏常识;在生活方面的描述又牵强附会,过分强调个人习惯和情感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