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我宣传切忌“用力过猛”

2025-04-09 07:27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武汉大学一篇名为《游戏少年逆袭发顶刊,武汉伢李展拿下雷军奖》的推文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文中关于该学生科研“逆袭”,以及其与女友分工的表述,被一些网友认为存在刻板印象,缺乏教育意义。

这并非孤例。此前每逢毕业季,部分高校的公众号都会准时推出一批“寝室全员保研”的宣传稿,套路化的写作不免让读者感到厌倦;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奖学金获奖者的宣传稿中使用了“24/67656”的数字比例,很多学生表示“人不是数字,我拒绝做分母”;就在一周前,海南师范大学宣传其教师在《自然》杂志发文实现“零的突破”,却被网友扒出只是一封“读者来信”,随后以删稿尴尬收场……另有个别宣传稿透露出学术不端、来路不正等蛛丝马迹,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究竟是读者的口味“变刁了”,还是高校“没招了”?细读这些“翻车”的推文,有一点很值得反思——推文背后的团队并非敷衍了事,恰恰是太想出新出彩,以至于“用力过猛”。比如,用数字做文章,却选择了不恰当的统计标准,造成“拉踩”的意外效果;再比如,炒作所谓“全员保研”的“佳绩”,却并未深究背后的含金量。

武大此次引发争议的推文同样也是如此。从文章标题可看出,作者的本意是“反套路”,塑造一个浪子回头、努力拼搏且善于调控自我的学霸形象,然而最终却陷入了“全方位造神”的怪圈之中:在科研方面的介绍含混不清,对于进组和查重等问题的叙述缺乏常识;在生活方面的描述又牵强附会,过分强调个人习惯和情感细节。

更进一步,无论是在学生眼中还是在网友心里,“优秀”的含义都在不停发生变化,高校推文的风格不妨也因时而变。大的成绩有大的写法,小的进步也有小的切口,科研学术、社会实践与日常生活不必面面俱到,优秀学子也并非得是“六边形战士”,关键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接地气,真正去了解并尊重受访者的人生经历。有知情人为当事者澄清,称“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不应以偏概全”,也有校友翻出此前的宣传推文,探讨写法上的参差。

推文不是表功,更不是说大话,它不仅是对优秀个体的展示,也传达出学校的育人理念,激励着更多同行者追求卓越,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既然是希望“分享光亮”,不如将调门放得低一些,展示优秀的更多可能性,体现大学的包容度;把目光放得近一些,看到普通人努力的价值,给读者一个奋斗的理由。理性看待争议,从中汲取教训,真诚回应,绵绵用力,或许才能让更多榜样真正走进人们心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自我宣传切忌“用力过猛”

2025年04月09日 07:27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近日,武汉大学一篇名为《游戏少年逆袭发顶刊,武汉伢李展拿下雷军奖》的推文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文中关于该学生科研“逆袭”,以及其与女友分工的表述,被一些网友认为存在刻板印象,缺乏教育意义。

这并非孤例。此前每逢毕业季,部分高校的公众号都会准时推出一批“寝室全员保研”的宣传稿,套路化的写作不免让读者感到厌倦;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奖学金获奖者的宣传稿中使用了“24/67656”的数字比例,很多学生表示“人不是数字,我拒绝做分母”;就在一周前,海南师范大学宣传其教师在《自然》杂志发文实现“零的突破”,却被网友扒出只是一封“读者来信”,随后以删稿尴尬收场……另有个别宣传稿透露出学术不端、来路不正等蛛丝马迹,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究竟是读者的口味“变刁了”,还是高校“没招了”?细读这些“翻车”的推文,有一点很值得反思——推文背后的团队并非敷衍了事,恰恰是太想出新出彩,以至于“用力过猛”。比如,用数字做文章,却选择了不恰当的统计标准,造成“拉踩”的意外效果;再比如,炒作所谓“全员保研”的“佳绩”,却并未深究背后的含金量。

武大此次引发争议的推文同样也是如此。从文章标题可看出,作者的本意是“反套路”,塑造一个浪子回头、努力拼搏且善于调控自我的学霸形象,然而最终却陷入了“全方位造神”的怪圈之中:在科研方面的介绍含混不清,对于进组和查重等问题的叙述缺乏常识;在生活方面的描述又牵强附会,过分强调个人习惯和情感细节。

更进一步,无论是在学生眼中还是在网友心里,“优秀”的含义都在不停发生变化,高校推文的风格不妨也因时而变。大的成绩有大的写法,小的进步也有小的切口,科研学术、社会实践与日常生活不必面面俱到,优秀学子也并非得是“六边形战士”,关键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接地气,真正去了解并尊重受访者的人生经历。有知情人为当事者澄清,称“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不应以偏概全”,也有校友翻出此前的宣传推文,探讨写法上的参差。

推文不是表功,更不是说大话,它不仅是对优秀个体的展示,也传达出学校的育人理念,激励着更多同行者追求卓越,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既然是希望“分享光亮”,不如将调门放得低一些,展示优秀的更多可能性,体现大学的包容度;把目光放得近一些,看到普通人努力的价值,给读者一个奋斗的理由。理性看待争议,从中汲取教训,真诚回应,绵绵用力,或许才能让更多榜样真正走进人们心中。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