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青少年肥胖问题

2025-04-09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正在持续升级。若不采取紧急政策改革和行动,预计到2050年,将有约7.46亿青少年儿童面临超重或肥胖,占青少年儿童总数的约三分之一。

  我国儿童肥胖率也呈整体快速增长趋势。青少年肥胖不只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是关乎国民健康根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可能带来体形变化、心理障碍等短期健康问题,长期而言,还会增加成年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并通过代际传递影响下一代健康。

  我国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干预措施。然而,预防青少年肥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国家层面政策干预还远远不够。近年来,随着快餐、外卖的普及,青少年饮食来源更为多元,高糖、高油脂食品更易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针对儿童的高糖、高脂食品广告覆盖率较高,一定程度上诱导了不健康消费行为。随着学业压力增大,许多青少年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业学习中,忽视了体育锻炼,这也是导致能量消耗不足、代谢失衡的重要原因。

  解决青少年体重超标问题需要全民参与和全社会协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家庭是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在孩子的膳食选择和体育活动安排中发挥作用,引导孩子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多参与户外运动。学校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应通过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还要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形成健康饮食习惯有重要影响,应限制广告在儿童和青少年食品上的错误引导,并在社区内增加免费的运动场地和设施,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佳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视青少年肥胖问题

2025年04月09日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正在持续升级。若不采取紧急政策改革和行动,预计到2050年,将有约7.46亿青少年儿童面临超重或肥胖,占青少年儿童总数的约三分之一。

  我国儿童肥胖率也呈整体快速增长趋势。青少年肥胖不只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是关乎国民健康根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可能带来体形变化、心理障碍等短期健康问题,长期而言,还会增加成年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并通过代际传递影响下一代健康。

  我国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干预措施。然而,预防青少年肥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国家层面政策干预还远远不够。近年来,随着快餐、外卖的普及,青少年饮食来源更为多元,高糖、高油脂食品更易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针对儿童的高糖、高脂食品广告覆盖率较高,一定程度上诱导了不健康消费行为。随着学业压力增大,许多青少年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业学习中,忽视了体育锻炼,这也是导致能量消耗不足、代谢失衡的重要原因。

  解决青少年体重超标问题需要全民参与和全社会协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家庭是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在孩子的膳食选择和体育活动安排中发挥作用,引导孩子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多参与户外运动。学校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应通过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还要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形成健康饮食习惯有重要影响,应限制广告在儿童和青少年食品上的错误引导,并在社区内增加免费的运动场地和设施,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佳佳)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