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药品经营乱象“把脉开方”

2025-04-09 07:25 来源:南方日报

剑指药品经营违法行为!近日,国家药监局召开药品经营环节“清源”行动部署会。会议强调,各级药监部门要压实责任,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排查化解风险隐患,打击药品经营违法行为,规范网售业态,严防假劣药流入。

早在2019年,药品管理法就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强化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就让人纳闷,会议为何特别强调药品经营违法行为?

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药品经营许可准入管理进一步优化调整,一些颁布时间较早的政策已不适应现实需要,相关负责人所说的“强化药品经营全过程全环节监管,确保监管无盲区”,既是去年施行《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考量之一,也为“清源”行动剑指药品经营环节违法行为提供了重要背景信息。另有专家提到,药品经营直接关系到群众用药安全,然而近年来,医保黑产的腾挪药、假劣药品、非法网售等问题频发,亟须完善体系化管理,有效警示、淘汰行业内的不良经营主体,净化市场环境,更好保障公众健康。

专家提到的这些药品经营乱象,不少人深有感触。比如,越来越多人知道啥是“回流药”,就不失为相关乱象屡禁不止的一个注脚。最近,央视就曝光了武汉“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条:药贩子以6至7折价格回收参保人用医保卡购买的处方药,再将药品销售给药店、诊所等,最后这些药物又经由药店等渠道再次流向患者,不仅侵蚀群众“看病钱”“救命钱”,非法回收后再次销售的药品还可能威胁患者健康。

再比如,网络买药成为新趋势,但药品质量有时却难以保障。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公布了一起通过微信销售、宣称可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被认定为假药的案例。《南方周末》还揭开了一个爆款品牌的真面目:号称百年老店、来自“香港大药房”的“港药”既非港产,也非药物,有消费者被直播间话术吸引,重金购入多款“港药”,使用后皮肤出现红肿或过敏。微信等渠道交易具有隐匿性,网售药品还存在虚拟性、跨地域性等特点,容易产生监管盲区。

会议点名“规范网售业态”“严防假劣药流入”,还强调“强化上下协同联动和跨部门查办协作,用好信息化手段”,直指行业痛点,精准“把脉”、靶向“开方”。值得一提的是,用好信息化手段或将成为实现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关键——根据国家医保局通知,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借助药品追溯码,监管部门能实时监控药品经营环节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维护用药安全与医保基金安全。从多地强化网售药品监管的经验看,开展全天候大数据监测、发挥“以网管网”效能等信息化手段同样值得借鉴。针对行业痛点进行专项整治、联合整治、智能监管,监管精准度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清源”二字,何尝不是对相关人士的提醒?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药品经营乱象“把脉开方”

2025年04月09日 07:25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剑指药品经营违法行为!近日,国家药监局召开药品经营环节“清源”行动部署会。会议强调,各级药监部门要压实责任,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排查化解风险隐患,打击药品经营违法行为,规范网售业态,严防假劣药流入。

早在2019年,药品管理法就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强化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就让人纳闷,会议为何特别强调药品经营违法行为?

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药品经营许可准入管理进一步优化调整,一些颁布时间较早的政策已不适应现实需要,相关负责人所说的“强化药品经营全过程全环节监管,确保监管无盲区”,既是去年施行《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考量之一,也为“清源”行动剑指药品经营环节违法行为提供了重要背景信息。另有专家提到,药品经营直接关系到群众用药安全,然而近年来,医保黑产的腾挪药、假劣药品、非法网售等问题频发,亟须完善体系化管理,有效警示、淘汰行业内的不良经营主体,净化市场环境,更好保障公众健康。

专家提到的这些药品经营乱象,不少人深有感触。比如,越来越多人知道啥是“回流药”,就不失为相关乱象屡禁不止的一个注脚。最近,央视就曝光了武汉“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条:药贩子以6至7折价格回收参保人用医保卡购买的处方药,再将药品销售给药店、诊所等,最后这些药物又经由药店等渠道再次流向患者,不仅侵蚀群众“看病钱”“救命钱”,非法回收后再次销售的药品还可能威胁患者健康。

再比如,网络买药成为新趋势,但药品质量有时却难以保障。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公布了一起通过微信销售、宣称可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丸”被认定为假药的案例。《南方周末》还揭开了一个爆款品牌的真面目:号称百年老店、来自“香港大药房”的“港药”既非港产,也非药物,有消费者被直播间话术吸引,重金购入多款“港药”,使用后皮肤出现红肿或过敏。微信等渠道交易具有隐匿性,网售药品还存在虚拟性、跨地域性等特点,容易产生监管盲区。

会议点名“规范网售业态”“严防假劣药流入”,还强调“强化上下协同联动和跨部门查办协作,用好信息化手段”,直指行业痛点,精准“把脉”、靶向“开方”。值得一提的是,用好信息化手段或将成为实现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关键——根据国家医保局通知,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借助药品追溯码,监管部门能实时监控药品经营环节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维护用药安全与医保基金安全。从多地强化网售药品监管的经验看,开展全天候大数据监测、发挥“以网管网”效能等信息化手段同样值得借鉴。针对行业痛点进行专项整治、联合整治、智能监管,监管精准度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清源”二字,何尝不是对相关人士的提醒?

(责任编辑:邓浩)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