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逢之旅”的文化意义

2025-04-09 07:21 来源:北京日报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一些年轻人踏上了祭扫旅程。不过,他们的目的地有些特殊,不少是历史名人的永眠地。

陕西汉中武侯墓、安徽当涂李白墓、四川眉山苏氏墓地……很多年轻人长途跋涉,只为开启一场与“故人”的重逢之旅。李白墓前摆满来自各地的美酒,俨然一场微缩版“酒类博览会”;史书记载曹操常年遭受头痛困扰,于是有人贴心送上布洛芬胶囊;霍去病墓前被游人放上巧克力,因为想来“也不过是个20多岁的孩子”……这些礼物或许看着有些“无厘头”,却是年轻人的一种真诚表达。正如网友所言,“想到他们会千年不变守望此地,总会有一种并不遥远的安心感”,古墓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身影恰恰证明,真正的“顶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中国人清明追思,不仅在于血脉的延续,更关乎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追求,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担当,再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无数“故人”的文字与故事穿越时光流传至今,影响着后人的处事逻辑、道德准则,更成为我们这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富矿。亲眼见过一处处真迹、一个个物件,书本上的文字将更加真切地化为身体力行的文化体认。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来到古人墓冢祭拜,鲜有悲凉哀伤之感,反而透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青年人既是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传承者。如何打开思路,让文化追思更好融入日常,各地文旅部门其实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此前就有文博爱好者专门设计“古人车票计划”系列,通过一张车票串联起历史人物一生中的重要地点。从出生成长地,到功成名就处,再到崎岖贬谪路……走过古人走过的路、吹过古人吹过的风,似乎也回到了历史现场,感受到的是彼时的诗意与美好,以及面对磨难时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创意的方式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结合点,文明的“古树”将不断生长出有厚度、见新声的文化年轮。

时光步履不停,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一道永恒的课题。持续探索“历史文化+”的可能性,将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看“重逢之旅”的文化意义

2025年04月09日 07:21   来源:北京日报   高源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一些年轻人踏上了祭扫旅程。不过,他们的目的地有些特殊,不少是历史名人的永眠地。

陕西汉中武侯墓、安徽当涂李白墓、四川眉山苏氏墓地……很多年轻人长途跋涉,只为开启一场与“故人”的重逢之旅。李白墓前摆满来自各地的美酒,俨然一场微缩版“酒类博览会”;史书记载曹操常年遭受头痛困扰,于是有人贴心送上布洛芬胶囊;霍去病墓前被游人放上巧克力,因为想来“也不过是个20多岁的孩子”……这些礼物或许看着有些“无厘头”,却是年轻人的一种真诚表达。正如网友所言,“想到他们会千年不变守望此地,总会有一种并不遥远的安心感”,古墓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身影恰恰证明,真正的“顶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中国人清明追思,不仅在于血脉的延续,更关乎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追求,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担当,再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无数“故人”的文字与故事穿越时光流传至今,影响着后人的处事逻辑、道德准则,更成为我们这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富矿。亲眼见过一处处真迹、一个个物件,书本上的文字将更加真切地化为身体力行的文化体认。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来到古人墓冢祭拜,鲜有悲凉哀伤之感,反而透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青年人既是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传承者。如何打开思路,让文化追思更好融入日常,各地文旅部门其实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此前就有文博爱好者专门设计“古人车票计划”系列,通过一张车票串联起历史人物一生中的重要地点。从出生成长地,到功成名就处,再到崎岖贬谪路……走过古人走过的路、吹过古人吹过的风,似乎也回到了历史现场,感受到的是彼时的诗意与美好,以及面对磨难时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创意的方式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结合点,文明的“古树”将不断生长出有厚度、见新声的文化年轮。

时光步履不停,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一道永恒的课题。持续探索“历史文化+”的可能性,将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