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旧书新知”有更多打开方式

2025-04-09 07:20 来源:北京日报

中轴线北端,“旧书新知 钟鼓书韵”文化市集近日火热开市,吸引近万人次参与。

春日漫步钟鼓楼,古韵书香两相宜。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文化地标,钟鼓楼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而一本一册的旧书之上,同样承载泛黄的印迹、光阴的故事。活动现场,一座以“我在鼓楼读书”为书籍封面的艺术装置成为人气焦点,以鼓楼为背景,装置中间特意设计了透明亚克力板,引来众多书友和游客纷纷驻足打卡拍照。诚如所言,在历史建筑定格读书瞬间,既有仪式感又有文化感,让人们真正体验到时光的厚重与书籍的生命力。

“旧书新知”风潮越吹越劲,其魅力究竟在哪儿?有人在淘选旧书中重温少时流连书摊的喜悦,有人喜欢“价格便宜”与“无法预知的期待”,也有人热衷从书页痕迹里猜测旧主人的故事,感受“惺惺相惜”的温暖……一份2024年度北京“旧书新知”报告显示,全市除434家实体书店增设了“旧书新知”专区,还有194家实体书店提供旧书回收服务。中国书店线下展销旧书12.6万种,年营收额5500万元。孔夫子旧书网古旧书年交易3000万册,交易额12亿元。透过一本本旧书,感知到个体与世界更多层次的碰撞和联结,最直观地诠释着“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

淘选旧书自有其乐,而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各大城市可谓颇费心思。比如,北京东城区明城墙遗址公园内,“旧书新知展春颜”文化市集活动别开生面,梅花与旧书,一动一静,一自然一人文,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金陵旧书市集“昨日再现”,学生们亲手印刷藏书票,聆听本校学者讲述“我与旧书”的故事……无论古建、繁花,还是烟火气,多多探索“旧书新知”的打开方式,促其形成常态化吸引力,善莫大焉。

开卷有益,旧书留香。旧书绝不是故纸堆,而是一座富矿,一个全新的天地,也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不少“小确幸”。“旧书新知”风潮,检验着全民阅读的成色,丈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见证着文化传承的新篇清晰落笔。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旧书新知”有更多打开方式

2025年04月09日 07:20   来源:北京日报   杜梨

中轴线北端,“旧书新知 钟鼓书韵”文化市集近日火热开市,吸引近万人次参与。

春日漫步钟鼓楼,古韵书香两相宜。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文化地标,钟鼓楼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而一本一册的旧书之上,同样承载泛黄的印迹、光阴的故事。活动现场,一座以“我在鼓楼读书”为书籍封面的艺术装置成为人气焦点,以鼓楼为背景,装置中间特意设计了透明亚克力板,引来众多书友和游客纷纷驻足打卡拍照。诚如所言,在历史建筑定格读书瞬间,既有仪式感又有文化感,让人们真正体验到时光的厚重与书籍的生命力。

“旧书新知”风潮越吹越劲,其魅力究竟在哪儿?有人在淘选旧书中重温少时流连书摊的喜悦,有人喜欢“价格便宜”与“无法预知的期待”,也有人热衷从书页痕迹里猜测旧主人的故事,感受“惺惺相惜”的温暖……一份2024年度北京“旧书新知”报告显示,全市除434家实体书店增设了“旧书新知”专区,还有194家实体书店提供旧书回收服务。中国书店线下展销旧书12.6万种,年营收额5500万元。孔夫子旧书网古旧书年交易3000万册,交易额12亿元。透过一本本旧书,感知到个体与世界更多层次的碰撞和联结,最直观地诠释着“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

淘选旧书自有其乐,而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各大城市可谓颇费心思。比如,北京东城区明城墙遗址公园内,“旧书新知展春颜”文化市集活动别开生面,梅花与旧书,一动一静,一自然一人文,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金陵旧书市集“昨日再现”,学生们亲手印刷藏书票,聆听本校学者讲述“我与旧书”的故事……无论古建、繁花,还是烟火气,多多探索“旧书新知”的打开方式,促其形成常态化吸引力,善莫大焉。

开卷有益,旧书留香。旧书绝不是故纸堆,而是一座富矿,一个全新的天地,也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不少“小确幸”。“旧书新知”风潮,检验着全民阅读的成色,丈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见证着文化传承的新篇清晰落笔。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