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高校发现,“破五唯”改革成效显著,但不少“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在更多样的考核标准要求下,压力却不减反增,担忧陷入“科研短期主义”。
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评价改革指导文件,其中2018年提出的“破五唯”方针(即不再单纯以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作为评价标准)备受关注。历经多年,这一举措取得的进展显而易见、成果有目共睹。但也有教师吐槽压力有增无减。
在体育圈,人们常常把各项技能拉满的选手称作“六边形战士”,这个网络热词放在一些高校老师身上也毫不为过,这缘于某些高校对于人才的评价有走向“皆唯”的趋势。相较于过去相对单一的考核标准,如今一些高校动辄要求“啥啥都得会”,论文、项目、教学、获奖样样都要,让人倍感“压力山大”。在高水平论著认定方面,更是从过往几个指标的要求变为成果数量、影响因子、期刊级别、发表难度兼备的“十项全能”。要求五个指头都要一样齐,科研工作者哪来的时间“十年磨一剑”做研究?
变形走样的学术考核标准,势必导致泡沫化的学术成果。在这一评价环境之下,不仅会进一步加剧“内卷”,更容易滋生浮躁风气,轻者热衷于生产“短平快”的学术泡沫,重者偏离研究初衷、铤而走险洗稿抄袭。现实中很多“青椒”整日忙忙碌碌报课题、搞项目,各种论文、报告、教学看似花团锦簇、一派繁荣,但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却不多。有的高校老师,一年发十几篇甚至数十篇核心期刊论文,这真的有在用心做学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