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广州市荔湾区富力广场小区被曝“一男孩在家进行化学实验引发爆炸并受伤”,引发关注。同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初步了解,该爆炸事件确为一小孩在家中做实验引发。
事故发生后,有网友拿诺贝尔在研究硝化甘油等烈性炸药试验中多次被炸伤的案例,来评价这名15岁男孩的行为,肯定其探索精神。同时,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表示“探索”出了生命危险,这样的代价是否过重?更有网友质疑,给孩子提供化学原料、制品的人是不是心太大?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并不是要否定化学实验本身,争议的焦点在于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安全意识如何平衡。
在“双减”大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就提出从评价改革入手,将学生平时实验操作和参加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在科学教育中加强实验教育,显然是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题中之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专业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都需要严格遵循规范操作流程。从试剂的准确量取,到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再到实验条件的精准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引发烫伤、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更何况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缺乏正确指导、专业实验条件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危险系数无疑成倍增加,相当于在身边埋下了一颗“炸弹”。
科学探索值得鼓励,安全教育不能缺位。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的双重责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不妨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详细介绍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同时,学校还应组织好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技能,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