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我们仍需珍视“万隆精神”

2025-04-08 07:36 来源:环球时报

  万隆会议即将迎来70周年纪念。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首次举行,并在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磋商中通过公报,形成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这次会议也称万隆会议,其间形成的“万隆精神”随后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如今,国际局势出现动荡,多边主义陷入困顿,全球秩序面临持续分化与重构的压力。回望并纪念“万隆精神”,既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更关乎现实抉择。

  当下,建立在开放协商与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逻辑,正在遭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挑战。事实上,这一趋势并不限于贸易领域。在气候变化、发展融资、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议题上,地缘政治逻辑正在不断渗透至国际机制的规则安排与议程设定之中。制度碎片化、组织空心化加剧,全球合作机制日益呈现“俱乐部化”与“工具化”的双重特征。

  当前,全球合作体系正从“制度失灵”滑向“价值断裂”的临界状态,其关键问题在于制度共识的错位和合作信任的缺失。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重建国际共识、稳定制度预期,成为维持全球治理基本框架的一个关键议题。“万隆精神”所倡导的尊重差异、包容共处与协商优先,正为破解当前治理困局提供宝贵的价值资源。

  1955年万隆会议的里程碑意义之一,在于它开辟了一个不依赖大国主导、不依附意识形态阵营的政治空间。与会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万隆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对当时国际体系的被动延伸,而是对制度公平与多元共处的早期探索。它既不同于西方主导的制度趋同路径,也区别于冷战时代的阵营划分,更接近一种南方国家对公平秩序的设想。这一框架不是“替代”,而是“补正”;不是排斥差异,而是容纳差异。

  此后几十年来,“万隆精神”持续被嵌入不结盟运动、金砖国家合作、东盟等多边机制中。南南合作的扩展、区域组织的兴起以及发展话语的规范化,体现出“万隆精神”从政治宣言向制度语言的渐进演化。它的意义早已超出历史范畴,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方式。

  更重要的是,“万隆精神”的适用范围并未囿于全球南方国家。将它等同于某一特定身份的政治共识,不仅是忽视其理念的开放属性,也难以解释中等强国、区域机制和制度边缘国家在当前多边合作中的积极角色。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早已不在于南北划界,而是如何在差异中重建共识,在协商中生成制度连接。万隆精神所代表的,正是一种跨越制度鸿沟、求同存异之下维持合作基础的共识。

  正因如此,“万隆精神”不仅适用于亚非合作、南南合作,对促进南北合作也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70年后,在规则失衡与发展焦虑同步加深的背景下,发展共识不仅是南方国家的核心诉求,更成为避免全球治理走向分裂的重要前提。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中,即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制度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重建互信,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当前,以贸易政策为工具、以规则体系为手段的结构性胁迫正在加速扩散。这不仅引起全球南方国家的不安,也使不少发达国家陷入规则无法约束的治理焦虑。应对这一趋势,可以“万隆精神”为一个价值支点,推动发展权的再中心化,将发展优先重新确立为全球合作的首要共识。事实上,“万隆精神”所强调的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并不专属某一国家群体,而是在多边秩序遭遇冲击的当下,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类行为体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逻辑。

  纪念“万隆精神”,不应止于对历史的仪式性追溯,更应使其成为重振全球发展议程的引领之一。各国可以借助相关的政策论坛和区域对话平台,就制度公平、发展融资、贸易便利化等议题展开实质对话,构建超越“南北”二元划分的合作网络。这将成为防止国家间合作断裂、延续制度协调性的关键支撑。

  70年前,“万隆精神”为国家间的差异共处提供历史答案。70年后,它为破解单边胁迫、制度分裂与发展失衡提供了方向指引。(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70年后,我们仍需珍视“万隆精神”

2025年04月08日 07:36   来源:环球时报   邵志成 翟崑

  万隆会议即将迎来70周年纪念。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首次举行,并在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磋商中通过公报,形成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这次会议也称万隆会议,其间形成的“万隆精神”随后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如今,国际局势出现动荡,多边主义陷入困顿,全球秩序面临持续分化与重构的压力。回望并纪念“万隆精神”,既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更关乎现实抉择。

  当下,建立在开放协商与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逻辑,正在遭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挑战。事实上,这一趋势并不限于贸易领域。在气候变化、发展融资、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议题上,地缘政治逻辑正在不断渗透至国际机制的规则安排与议程设定之中。制度碎片化、组织空心化加剧,全球合作机制日益呈现“俱乐部化”与“工具化”的双重特征。

  当前,全球合作体系正从“制度失灵”滑向“价值断裂”的临界状态,其关键问题在于制度共识的错位和合作信任的缺失。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重建国际共识、稳定制度预期,成为维持全球治理基本框架的一个关键议题。“万隆精神”所倡导的尊重差异、包容共处与协商优先,正为破解当前治理困局提供宝贵的价值资源。

  1955年万隆会议的里程碑意义之一,在于它开辟了一个不依赖大国主导、不依附意识形态阵营的政治空间。与会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万隆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对当时国际体系的被动延伸,而是对制度公平与多元共处的早期探索。它既不同于西方主导的制度趋同路径,也区别于冷战时代的阵营划分,更接近一种南方国家对公平秩序的设想。这一框架不是“替代”,而是“补正”;不是排斥差异,而是容纳差异。

  此后几十年来,“万隆精神”持续被嵌入不结盟运动、金砖国家合作、东盟等多边机制中。南南合作的扩展、区域组织的兴起以及发展话语的规范化,体现出“万隆精神”从政治宣言向制度语言的渐进演化。它的意义早已超出历史范畴,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方式。

  更重要的是,“万隆精神”的适用范围并未囿于全球南方国家。将它等同于某一特定身份的政治共识,不仅是忽视其理念的开放属性,也难以解释中等强国、区域机制和制度边缘国家在当前多边合作中的积极角色。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早已不在于南北划界,而是如何在差异中重建共识,在协商中生成制度连接。万隆精神所代表的,正是一种跨越制度鸿沟、求同存异之下维持合作基础的共识。

  正因如此,“万隆精神”不仅适用于亚非合作、南南合作,对促进南北合作也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70年后,在规则失衡与发展焦虑同步加深的背景下,发展共识不仅是南方国家的核心诉求,更成为避免全球治理走向分裂的重要前提。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中,即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制度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重建互信,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当前,以贸易政策为工具、以规则体系为手段的结构性胁迫正在加速扩散。这不仅引起全球南方国家的不安,也使不少发达国家陷入规则无法约束的治理焦虑。应对这一趋势,可以“万隆精神”为一个价值支点,推动发展权的再中心化,将发展优先重新确立为全球合作的首要共识。事实上,“万隆精神”所强调的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并不专属某一国家群体,而是在多边秩序遭遇冲击的当下,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类行为体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逻辑。

  纪念“万隆精神”,不应止于对历史的仪式性追溯,更应使其成为重振全球发展议程的引领之一。各国可以借助相关的政策论坛和区域对话平台,就制度公平、发展融资、贸易便利化等议题展开实质对话,构建超越“南北”二元划分的合作网络。这将成为防止国家间合作断裂、延续制度协调性的关键支撑。

  70年前,“万隆精神”为国家间的差异共处提供历史答案。70年后,它为破解单边胁迫、制度分裂与发展失衡提供了方向指引。(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