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增量第一城”易主,区域洗牌效应显现

2025-04-08 07:33 来源:光明网

人口增长,向来不是一个普通指标,而是一座城市发展活力的“晴雨表”。日前,贵阳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常住人口660.25万人,增加19.96万人,在已公布数据城市中位列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数字超越了东部热门城市广深杭——深圳增长19.94万人、广州增长15.1万人、杭州增长10.2万人。这让这座平日里“存在感不算强”的西部城市,一时成为人们口中“颇有吸引力”的一匹“黑马”。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是对这里自然禀赋的一个直观描述。而在经济发展方面,如果把贵阳放在广东省做个参照,人均GDP大致位于第7的档次、接近惠州发展水平。这样的贵阳,成为近20万人口“用脚投票”的落点,似乎“反常”。

诸多媒体作出分析。有人做人口结构方面的计算——贵阳有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低的老龄人口比例,和较全国更高的人口出生率,相差出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使得其获得重要的人口比较优势。有人指出这是“强省会”的虹吸效应——贵阳能够成为调动贵州的人才“蓄水池”,不仅在省内留住本省劳动力人口,在省外则能代表全省参与席卷全国的“抢人大战”。

这些分析都不无道理,不过在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贵阳连续4年保持每年10万人口的增长,足见这一增长的成色。同时,横向来看,在以往城市人口增量的对比中,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也多次进入人口增量排行的塔顶段位,足见贵阳并非孤例,更多偏居一隅或深处腹地的西部城市,正在成为人口涌入地,这让更大范围的这场区域大洗牌变得有迹可循。

人口流动向来受区域发展“推拉作用”的影响,这是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转型,再到地方城市管理的多副牌、一整套打法的结果。而观察人口流动的走向,正仿佛是触摸宏大国家政策落于现实的脉络。

改革开放时期珠三角、长三角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与外贸的勃兴让各地人才、人力资本率先流向东部。而随着逆全球化趋势出现、全球产业链转移等现象,东部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国家战略的调整为西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曾经屯垦戍边的“大后方”,如今成为国内四通八达交通网的枢纽,也一跃成为“一带一路”面向国际的前沿。比如贵阳高铁4小时直达广州,3小时加入成都生活圈,到上海朝发夕至成为日常;而同样人口涌入的西安,国际港站不断刷新中欧班列开行纪录,当地人们生活越来越“国际化”。

曾经“梯度发展”的“后发力量”,如今迈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现代化战略也在西部获得新支点。各地摩拳擦掌,在“差底子”上寻找产业发展升级“差异化”方向,比如贵阳多年前布局大数据产业,如今大数据产业集群带动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数谷”。

同时,西部城市通过一系列人才托举政策、友好落户政策、宜居环境营造,抢抓这波发展机遇,相比过去人力资本“候鸟式”的迁徙,西部也让更多人愿意扎根。

西部城市的“抢人”成果值得欣慰,同时也需看到更大范围的西部“抢人”之难。不少人才还是向往“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不愿去“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孔雀东南飞”的传统观念仍有待进一步破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拿到什么牌决定前半程,而如何“出好牌”,还要多从这些“流动的选择”中寻找启示、抓住问题、从而有效破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人口增量第一城”易主,区域洗牌效应显现

2025年04月08日 07:33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人口增长,向来不是一个普通指标,而是一座城市发展活力的“晴雨表”。日前,贵阳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常住人口660.25万人,增加19.96万人,在已公布数据城市中位列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数字超越了东部热门城市广深杭——深圳增长19.94万人、广州增长15.1万人、杭州增长10.2万人。这让这座平日里“存在感不算强”的西部城市,一时成为人们口中“颇有吸引力”的一匹“黑马”。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是对这里自然禀赋的一个直观描述。而在经济发展方面,如果把贵阳放在广东省做个参照,人均GDP大致位于第7的档次、接近惠州发展水平。这样的贵阳,成为近20万人口“用脚投票”的落点,似乎“反常”。

诸多媒体作出分析。有人做人口结构方面的计算——贵阳有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低的老龄人口比例,和较全国更高的人口出生率,相差出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使得其获得重要的人口比较优势。有人指出这是“强省会”的虹吸效应——贵阳能够成为调动贵州的人才“蓄水池”,不仅在省内留住本省劳动力人口,在省外则能代表全省参与席卷全国的“抢人大战”。

这些分析都不无道理,不过在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贵阳连续4年保持每年10万人口的增长,足见这一增长的成色。同时,横向来看,在以往城市人口增量的对比中,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也多次进入人口增量排行的塔顶段位,足见贵阳并非孤例,更多偏居一隅或深处腹地的西部城市,正在成为人口涌入地,这让更大范围的这场区域大洗牌变得有迹可循。

人口流动向来受区域发展“推拉作用”的影响,这是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转型,再到地方城市管理的多副牌、一整套打法的结果。而观察人口流动的走向,正仿佛是触摸宏大国家政策落于现实的脉络。

改革开放时期珠三角、长三角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与外贸的勃兴让各地人才、人力资本率先流向东部。而随着逆全球化趋势出现、全球产业链转移等现象,东部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国家战略的调整为西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曾经屯垦戍边的“大后方”,如今成为国内四通八达交通网的枢纽,也一跃成为“一带一路”面向国际的前沿。比如贵阳高铁4小时直达广州,3小时加入成都生活圈,到上海朝发夕至成为日常;而同样人口涌入的西安,国际港站不断刷新中欧班列开行纪录,当地人们生活越来越“国际化”。

曾经“梯度发展”的“后发力量”,如今迈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现代化战略也在西部获得新支点。各地摩拳擦掌,在“差底子”上寻找产业发展升级“差异化”方向,比如贵阳多年前布局大数据产业,如今大数据产业集群带动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数谷”。

同时,西部城市通过一系列人才托举政策、友好落户政策、宜居环境营造,抢抓这波发展机遇,相比过去人力资本“候鸟式”的迁徙,西部也让更多人愿意扎根。

西部城市的“抢人”成果值得欣慰,同时也需看到更大范围的西部“抢人”之难。不少人才还是向往“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不愿去“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孔雀东南飞”的传统观念仍有待进一步破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拿到什么牌决定前半程,而如何“出好牌”,还要多从这些“流动的选择”中寻找启示、抓住问题、从而有效破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