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二十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公报明确将深化校园餐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抓好校园学生餐”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之后,4月7日,《人民日报》再次将目光投向校园餐腐败问题,文章提到一个案例——
“明明监控显示当天没有进猪肉,怎么单据上写了200斤猪肉?”食材入库斤数与票据严重不符,引起了当地纪委监委干部的注意。走访发现,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第二中学原校长赵孟锁发现学生每次消费多少与月收取餐费无关的制度漏洞后,指定自己亲弟弟为学校餐厅食材供货商,并安排餐厅协管员填写虚假销货清单,任校长期间截留、套取、挤占食材费420多万元,占食材费总额40%。不仅如此,学校还存在食材以次充好、菜品以素代荤、结余食材库存去向不明等问题。目前,制度漏洞得到修补。
校长优亲厚友,把“盘中餐”变成“唐僧肉”,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根本上说,这是因为校长等重点岗位负责人拥有一定权力,而又缺乏有效监督所致。这也意味着,类似案例得到关注、整改的关键点与难点在于,要有人提供校园餐腐败线索。以此事为例,纪委监委干部通过调取食材出入库监控获取了关键线索,可调取监控的权限不是人人都有,就算有人通过相关单据、校长与食材供货商系兄弟等线索产生怀疑,向有关部门举报也需要经过种种现实考量。由纪委监委干部掀开猫腻的盖子,直接高效,覆盖面却是有限的。
指望家长、食堂工作人员等通过日常观察提供线索还有一个局限,就是缺乏对蛛丝马迹的感知力。与赵孟锁等人无中生有列出200斤猪肉名目不同的是,一些“微腐败”隐蔽性强,普通人难以觉察。诸如前段时间曝光的,学校原后勤主任1毛钱1毛钱贪,后来回扣增加到每人每餐3毛钱,9年多时间贪了23万余元。将视角从事后转向事中,若要发现几毛钱的小猫腻,并不容易。更有纪检监察部门透露,部分学校在层层监管之下,挤占、贪污校园“营养餐”资金的现象仍禁而不绝,与这类违纪行为具有一定隐蔽性,常规的监督检查不容易发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