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谷”“晒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商场开起了一家家“谷子店”,客流爆满;多只“谷子经济”概念股走强……“谷子经济”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4月6日 央视新闻)
所谓“谷子”,源自英语单词“Goods”,即“商品”的意思,主要指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偶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购买“谷子”也被称为“吃谷”。一枚售价15元的徽章、一块几十元的亚克力立牌,这些被戏称为“小铁片”“小纸片”的二次元周边商品,正以惊人的能量撬动年轻人的钱包,却也暗藏价格泡沫、消费失控与版权隐忧。
“谷子经济”的崛起,本质是年轻一代消费逻辑的迭代。在物质丰裕的背景下,Z世代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一枚徽章承载着对虚拟角色的情感投射,一张卡牌成为连接同好的社交媒介,一次“晒谷”则是身份认同的公开宣言。这种需求催生了“痛文化”——用动漫元素装饰背包、服饰甚至汽车,将个人爱好转化为“行走的橱窗”,在公共空间迅速识别“同好”,形成独特的社群归属感。
国产IP的爆发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热度。《黑神话:悟空》衍生品三天销售额破300万元,《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成交超3亿元,国产动画与游戏IP的崛起,让“国谷”逐渐打破“日谷”的垄断,成为文化自信与经济活力的双重象征。线下商圈亦借势转型,上海百联ZX创趣场18个月吸引1500万人次,销售额超5亿元,印证了“谷子”从亚文化向主流消费场景的渗透。
然而,狂热背后暗流涌动。 价格虚高成为首要问题:限量版徽章被炒至7.2万元,卡牌溢价数十倍,部分商家利用“饥饿营销”制造稀缺假象,诱导非理性消费。 未成年人风险尤为突出——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为集齐周边不惜借贷,而私域交易中的代购诈骗、拼团跑路等乱象,让维权难上加难。此外,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低质盗版产品泛滥,侵蚀IP价值与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