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的崔阳最近在某电商平台下单一款抽纸,商品规格为150张×6包,结果收到后只有3包,还是100抽的。对此商家的解释是,150张×6包就是900张纸,100抽的纸是三层的,一包100抽的纸巾可以看作300张纸,900张就是3包,“并没有发错”。今年年初,湖北武汉的李珂在某店铺花13.9元下单了商品名称为“买3送3”的袜子套装,但收到货后只有3双袜子。客服解释,“买3送3”就是字面意思,一共发3双,不是额外再赠送3双……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在宣传商品时,经常以超低价、实惠装等作为营销噱头,消费者收货后才发现被商家的“图文游戏”绕了进去,掉进消费陷阱。(4月5日法治日报)
“150张×6包”的抽纸到手变成3包,“买3送3”的袜子实发3双,“6个月质保”缩水成3个月,这些精心设计的“图文游戏”正在电商平台肆意横行。表面看是商家抖机灵的营销话术,实则是赤裸裸的商业欺诈。若此类“套路”继续蔓延,不仅会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更将动摇电子商务发展的信任基石。
商家玩弄文字游戏的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精准欺诈”。在虚拟交易环境中,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提供的图文信息判断商品属性。某些商家正是抓住这一特点,通过主图夸大宣传、详情页模糊表述、关键信息微小化等“合法化包装”,制造认知偏差。这种行径已超出合理营销范畴,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双重侵害。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前法律惩戒与平台监管尚未形成有效震慑。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额商品欺诈最高赔偿仅500元,相较于商家的不当得利可谓九牛一毛。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涉及“图文不符”的投诉中,83%的涉案金额不足50元。违法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使得“套路营销”几乎成为部分商家的标准化操作。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蚊子肉也是肉”的欺诈逻辑,正在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