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引发舆论热议的“开盒”事件,让网络暴力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这种行为的违法性质,并不存在争议。根据民法典,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基本权利,涵盖私人生活安宁、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对照上述法律规定,“开盒挂人”的做法,显然突破了红线,理应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且情节严重的情况,按照《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需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已成年的当事人可能面临数年有期徒刑。但是,面对“开盒”事件中的未成年人,基于其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可以获得“从宽”,并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甚至免除治安处罚,结果很可能只是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开盒”不仅让当事人深陷网络旋涡、精神紧张痛苦,人身财产也处于极不安全的境地,“点到为止”的惩罚,又怎么能起到震慑作用,让犯错者、潜在的违法者“悬崖勒马”呢?根据法律要求,对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而这也是一种可以探讨的备选项。
客观而言,个人是有错,但板子还不能全打在个人身上。人们还需追问:“开盒”的个人信息、隐私爆料从哪里来?海外“社工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在这个藏污纳垢的地方,有公开途径合法获取的信息,也有非法获得的个人隐私。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有记者经同事授权,花300元就在海外买到了同事的户籍信息,“社工库”服务商提供的个人信息完全正确。在有的“社工库”群组中,“50元可查单人户口,400元查全家,500元查外卖地址、开房记录,2000元能通过手机号查定位”,个人信息透明公开、待价而沽,令人倍感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