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由上合成员国共建的产业园在海外落地生根,茁壮生长,在上合成员国加强工业化合作中发挥示范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政策、法律、基建等多层面的交流合作。
经济发展方面,中国与其他上合成员国的资源禀赋高度互补。中国在制造业、数字技术等领域发展迅速,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则在能源、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领域凸显优势。各成员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但能通过产业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互联互通。中吉乌铁路等交通基建项目的推进,助力资源与工业品在成员国间加快流动,让产业园区的生产活动能有效融入区域经济交流互动中。
政策方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海合作组织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等文件,为产业园合作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各成员国在标准化、海关便利化等领域开展政策协调,降低了产业园运营的制度性成本。此外,一些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通关、法律、物流等特色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跨境贸易中的问题。
在推进上合产业园建设与合作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挑战亟待解决。
工业标准方面,不同成员国之间工业生产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以俄罗斯通过产业园引进中国农用机械生产工艺为例,中俄两国农机电子化标准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高科技合作进程。
安全保障方面,受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变化影响,上合产业园区仍需进一步加强园区安保举措,同时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园区安保合作方式,保障产业园区内企业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