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云南考察时表示,“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云南咖啡的崛起,既依托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也离不开对民族农耕文化的挖掘——将傣族、彝族的传统晾晒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融合,打造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产品体系。从田间地头的“小特产”到富民强村的“大产业”,乡土资源的挖掘与转化,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密码。
立足乡土,深耕“土”的根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云南小粒咖啡的醇香源于北纬25度黄金咖啡种植带的独特气候优势、延安苹果的脆甜得益于黄土高原的光照充足与昼夜温差、宁德大黄鱼的鲜美离不开闽东海域的生态馈赠……乡村产业的振兴必须扎根于脚下的土地,遵循自然规律与资源禀赋。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544个,地理标志产品直接产值超过9600亿元。这正是对“因地制宜”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激活乡土资源,既要建立科学的资源普查机制,摸清山水林田的“家底”,更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资源转化效率,在土地耕耘上找差异、找特色,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中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写好“土”字文章,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突出特色,彰显“特”的价值。“特”是乡村产业的突围之道。当柳州螺蛳粉从街头小吃发展为产值千亿的产业集群,当浙江安吉白茶通过“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这些案例无不印证了特色化发展的生命力。特色不仅是自然造化的馈赠,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结晶。事实上,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各具特点的村落建筑、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等,都是乡村吸引人的地方,也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四川鱼子酱、贵州抹茶、衡阳台源乌莲、常宁无渣生姜……一个个“土特产”背后,既说明各地物产丰富,也提示我们要擦亮农产品品牌,避免同质化内卷,找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赛道。